我的思溪
2024/10/12 来源:不详来源:8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俞俭两条溪流相抱,宛如一条玉带缠腰,将整个村庄环抱起来;溪上三座桥,一座石桥、一座木桥、一座廊桥,像玉带上三个扣紧紧锁住。绵延起伏的青青山峦四面围合,一个全然徽派建筑的村庄就静静藏在深广平阔的山坳中。村庄两边平畴远畈,境界开阔,展现一幅丰饶富庶的农耕图景。依山傍田有一条平整的石板路,通向更深进的山村。除标注外,图片均为俞俭摄单单从村名来说,江西婺源的这个村子就富有诗意:思溪,一个诗意的村庄。传说八百多年前,从河北河间迁来一对夫妇,在这片荒蛮之地,结庐定居,凿引山泉,日夜掘出一条溪来,引水到家门前。从此,子子孙孙,辟地垦荒,耕耘稼穑。先辈人这样选址和布局,讲究天人合一,“泗水萦回而财赋丰裕,群山环绕而人文聿兴”,八百多年生生不息,注定这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村庄,成就了一个物阜民丰、繁衍兴盛的庄园。至今尚存百余幢明清时期徽派建筑,高墙大柱、雕梁画栋,可知其一时兴盛辉煌,曾号称县府北门出城“第一村”,为徽商文化的代表。廊桥“郁郁层峦夹岸青,春溪流水去无声”。思溪,就这样诗意地流淌在岁月深处。婺源县地名志专家老陈说,无论远处瞻望,还是近身观赏,村在画中,村即是画。村人有诗云:“两岸芳洲过行客,桥梁千古卧长虹。”廊桥建于明景泰年间,名称“通济桥”,含通达四方、利济万民之意,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图为思溪廊桥。进村必须过桥。廊桥两边一节节桥凳,宽宽栏杆做靠背,可坐、可靠、可躺、可睡,也不知倚靠过多少人的梦,村民乘凉休闲聊天,一年到头,从早到晚,桥上人声不断。过往行客总爱坐下歇息一会儿,静静看着桥下流水出神。近乡情更怯,归乡意更浓。每次回家从廊桥经过,都要点头致意,招呼打个不停,亲切如同天天见面又像是多年未见,直到走下那一排长长的青石台阶,进入村巷。桥下溪流无声,溪边古树青翠欲滴,临水照影,愈显清幽,溪岸蹲有几个农家妇女洗物什,撩拨起清脆的水响。刚放暑假的少年游泳不过瘾,打起水仗,浪花飞溅。以前回家度假最喜欢在溪中游上几天,那是真正的放松。偶遇漫空晚霞在溪水中浸开,像是放养了万千金鱼在快活地游,金光耀眼。几排正在写生的学生对着眼前美景专注地临摹,也成了一道风景。写生的学生们。俞焰登摄村中老屋新房,一律是徽派建筑,黛瓦粉墙、飞檐翘角、雕花窗、石门坊,踏着青石板铺就的村巷,一颗心顿时就安静下来。多年来还是这样,各家大门不上锁,虚掩半开,或有老人闲静恬然坐在门口,或从门里蹦出孩童跑去村巷,遇见的每位村人,脸上自然流露着微笑,微笑中带有诚挚的善意,神情也是平和怡然,仿佛溪流的轻悠舒缓,听不出一丝内心的呐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语言大抵也能反映一个地方人的性情。与之对话,会发现他们说话不紧不慢、不急不躁、不卑不亢,俨然一副世事看淡、无欲无求的样子,与安静祥和的山村环境相谐相生。到此一游,方知遇见“诗和远方”,甚至会惊奇,从浮嚣纷扰的生活走来,还能遇见这样一个纯真温润娴静的诗意村庄。在这个近千人的村庄聚族而居,人情熟络,每一个人都互相认识,都有一种亲切感,不受外在滋扰,乡亲们浸润在从内心汩汩流淌出来的安稳的乡情诗意之中。日常这些年,这个“中国历史民俗文化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更多年轻人奔向更广阔的生活,在外打工做生意;近年又以儒商第一村打造为4A级景区,旅游业兴起,农家乐渐火,现代商业气息渐浓,但流淌在村巷的乡情,依然如村前溪水一样绵延不绝,游人的脚步和喧闹并没有打破山村的静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穿梭于幽深沧桑的村巷,村里人依然保持着一种日常生活的节奏,劳作和休憩,忙碌与闲适,有一种安然自在的状态,热闹纷华是别人的,我自守常守静。20多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取景,刚开始村人有点新鲜,如今已觉平常,和游客谈起也不显出稀奇。长年在外的人回家,往往会觉得这里并没有多少改变,乡亲们继续着往常的生存姿态和生活节奏。村巷摆出一些土特产摊点,也不吆喝,任由随意取看,要是买了还塞一包送你。村巷前头那座小木屋最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