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私立贵族学校,那个时代的私塾你见过
2024/10/8 来源:不详北京治疗白癜风的需要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南宋绍熙元年()一位名为舒璘(-)的老进士前来徽州州学任教授之职。到任之后发现州学的情况极糟。在给朋友的信里抱怨说:「大抵歙[即徽州]学校寥落,非吾乡比。」不仅学校养士无资,且学生「循习弊陋;餔啜之余,涣然而散;不惟学不知讲,而廉耻亦丧矣,」他强调这种情形「不足招来多士。」为了改善校内的情况,他费心地四处延揽当地饱学之宿儒前来州学任职,以便提振士风。不幸的是,大概当地人太了解学校的情况,对于舒璘的邀请都借口推辞。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获得一位名为楚椿的学者的首肯。舒璘形容这位学者「秀才;学问有源,操履端正,杜门力学,不同流俗……其人恬静寡欲,行己有耻。」显然他很高兴找到了适当人选。没想到州学里一批「败群子见恨斥逐,妄肆邸毁,至形讼牒」。在这种情形下,楚椿当然离开学校,避开麻烦。尽管舒璘再三请楚椿回校,但都被拒绝。为了提振学校的士气,舒璘请知州发正式公函,敦促楚椿回任原职。经过这番努力,舒璘终于再次争取到了楚椿。由于他对州学的尽心尽力,学校于是渐上轨道。在当时,他被誉为「当今第一教官」。在徽州,他死后被奉入州学的名宦祠。徽州人认为:「吾乡学问之途,赖先生窒而复通。」在他的家乡明州奉化县,乡人盖了一座祠堂以为纪念。他在明州被称为「淳熙四子」之一,被奉入当地的先贤祠。主要就是因为他对教育方面的贡献。根据《宋史》所言,范仲淹的庆历变法(-)之前,学校中并没有朝廷分派的教官。学校里的教官是由地方官就其部属中拣选,「不足,则取于乡里宿学之有道业者。」这和唐代的情形类似,地方官兼任学校教官。但在许多地方,因为是由地方官员兼,职不专,教不明。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截至元丰元年()五十三名新进士被派为诸州路府学官,意即朝廷较先前重视地方学校教育。尽管如此,宋廷并未在全国持续贯彻分派教官的做法。绍兴十二年()「诏无教授官州、军,令吏部申尚书省选差。二十六年(),诏并不许兼他职,令提举司常切遵守。」原则上,直到此时各州军校才有常驻教官。南宋的头几十年里,朝廷是否分配教授给徽州州学,我们不得而知。但淳熙十五年()州学重修孔庙时,一位苏姓教授曾出力规划。不过重修学校的建筑物并无法说明教育的质量。两年之后前面提到的舒璘走马上任,却发现学校里问题重重,其中给予学生的津贴不足和学生向学的志趣均严重低落两个问题最明显。在提升教育质量及学生向学的兴趣方面,他设法延聘当地著名学者。在现存的文集里,我们可看到他四处寻觅合适人选的经过。例如,他打听到了婺源汪子卿和汪清卿两位品学兼优,因此有意请他们任学校中的学正和学录之职。而据《婺源县志》记载,其中一位被列入〈人物志.儒林传〉另一位被列入〈人物志.隐逸传〉中,显见这两人有宿望。学生和教授接触的时间很长,教官有没有学问,为人如何,学生心里很清楚。因为能考试和能教书不能混为一谈。一般而言,新科进士的确擅于考试,但通过考试并不表示就有学问,更不表示能教书。再加上为人处世的考虑,要赢得当地士人的尊重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