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落魄徽商的记忆平生事述,及江南法
2024/10/8 来源:不详北京哪个白癜风好 https://m.39.net/pf/bdfyy/xwdt/引言
《记忆平生事述》虽然仅只寥寥数页,但其中反映出徽商经营及家庭生活的一些侧面,颇值得我们斟酌。明清时期,徽州当地有大批的资金供人借贷,这是许多人外出经商的重要资金来源。
在《记忆平生事述》中,兆鉴还记录了一些家庭的账目。一是有关从事茶叶经营的细账:从前父亲搭艮做茶,其年折本,合七八折归原;第二年,搬本利有余,其艮归还,仍多去艮四十零两;第三年,富陶众借对年归还讫;第四年,张宏远兄借去,次年父亲自手归结讫。文中的“艮”系“银”字的减笔写法。这是婺源商人合伙经营茶叶的四年记录,其经营状况各年有盈有亏。从中可见,兆鉴亦曾从事茶业经营。在清代的婺源,茶叶是与木、墨并列的三大产业,结合当时婺源人外出经商的基本状况,可以推测,乾隆后期至嘉庆前期兆鉴在广东的活动,极有可能也是从事茶叶经营。
《记忆平生事述》接着的第二份账目是“付回家艮钱货物略记”:癸卯十二月十六日艮二百两,宏远兄手;九品职衔蟒袍谱服二,共艮一伯五十五两;一寄吴观进兄手艮六十一两,铜钱九千文;一寄程波兄艮十八两;一寄以圭兄点锡六十斤;一寄日华号艮五十两;一寄恒太号艮五十两,母亲祭葬用五十两;己酉回家艮二百两0十锭,八月初五、十五;燕窝八斤半,洋参十六斤,炉瓶二副;
绣花被一张,艮廿七两八钱,印叔公,存铅艮;凤娟嫁张村礼艮八十两;喜桂亚获身价,七十五五,一伯廿五两;嘉庆元年在广支用一伯四十零两;济美带回银一伯乙十两;衣服卖出艮约一伯两(济美讨亲一伯两,找昌侄廿两);一寄俞受粢兄艮二百两,买梅田租王家住前田。
在上述的账目之后,作者注曰:“如盐落了井,誉之也无益。”这一表白,反映出其人对于自己的收支状况颇感无奈。不过,从前揭的账目亦可见,兆鉴经手的银两并非少数。如己酉年(即乾隆五十四年,年)回家,就带回了二百多两的银子。将凤娟嫁往张村,花了礼银八十两。济美讨亲,花了一百两(凤娟可能是兆鉴的女儿,而济美可能也与之关系密切)。“购买梅田租王家住前田”,花了二百两。他似乎还曾花钱捐官,光买九品职衔蟒袍谱服就花了一百五十五两。另外,兆鉴还购买过一些奢侈品(如燕窝、洋参等)。这些,都从一些侧面反映出兆鉴一家的生活水准。
该份文书的最后一部分,是有关家族内部建房的详细账目:正屋一堂西边余屋,乾隆三十六年辛卯造。父亲在日,分定正屋后堂房四间,连楼上分与锡弟。前厅房六间,分与我仝镐弟各一边,楼上仝;西边余屋一堂,并猪栏屋,一概贴与锡、镐二弟,留东边空地一片,阔二丈,与我造厨屋,议定锡、镐二家帮贴我银肆拾两;嘉庆九年甲子秋,本邑批捐书院,父亲命我输出银拾两,以呈下杉木一片,与我做厨屋;父亲代我解松板五百卅块,我还解匠二千六百五十文足,其板装大楼厢房,伊等取用,所剩不满三伯块;
嘉庆十年乙丑,我做厨屋,用去众存砖陆百拾块,瓦捌千肆百肆拾五片。分家之后,伊等每边余屋加墙,接厢灰仓,俱是用的存众砖瓦木料,王家住后卷廊三穴,用砖七码,父亲者自己砖,我者自己砖,锡弟之廊是我的砖,造坟茔洪门石,共钱一十四千四百文,我付出钱四千三伯五十文,锡股者以原买其坦税一厘,价钱三伯文,今以其坦作价钱二千四百文算,造作坟茔费用。又付出砖匠工六百文。其余之钱,俱是父亲付。甲子年,父亲手装两边余屋,东厢房一间,用去我分得之茶银陆两,此屋分了几十年,是伊等的己屋装房,何用我银?老糊涂!此银我在乙丑年支用账上扣回。
上述的一段文字,记录了乾隆三十六年(年)至嘉庆十年(年)间兆鉴造房等的支出。从中可见,他对自己的父亲颇为不敬,甚至以“老糊涂”相称。在造房等用料方面,一家人彼此斤斤计较。另外,文中提及甲子年(嘉庆九年,年)的“茶银”,再一次说明,当时兆鉴从事的应是茶叶经营。兆鉴及其父亲筹措商业经营资金时,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邀会,二是借贷。此外,邀会也是融通资金的另一种主要方式。
其次,在家庭内部,“亲兄弟,明算账”,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众”、“己”的观念极为强烈,这也是商业意识渗透到民众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表现。再次,康熙《婺源县志》曾提及该县著名的物产,其中,简单地罗列了茶、墨、簟扇、雨伞等。而乾隆以后的《婺源县志》,则对其中的雨伞有较为详细的注解:“城及中云作之,他处亦有造者,由休邑屯溪达浙江,行之颇广。”另外,对于婺源的竹,方志亦提及:“所植竹,多取以为伞......”,“婺伞有名,资竹之利亦广”。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提及出产“婺伞”的重要地点是县城及中云一带。而《记忆平生事述》中提到乾隆二十九年(年)与兆鉴家合伙在汉口开伞店的,就是中云的王氏四人。这可能说明,在当时,中云的婺伞生产远较时下著名的甲路更为有名。当然,上揭的史料也提及:“他处亦有造者。”所谓他处,应当也包括甲路。甲路位于中云的西北方,因地处上至徽州、下达饶州的通衢要道,故名甲道(俗称甲路)。甲路的大姓张氏,也是在唐末自歙县篁墩迁居于此。迄今,村中还有宋代建筑的马廷鸾第和马家花园,马氏为甲路张氏的女婿。
民间相传,南宋咸淳五年(年)丞相马廷鸾定居甲路,曾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从此,心灵手巧的甲路人便不断改进工艺,世代相袭,从事纸伞制作。“甲路伞,甲天下”,成了当地一个响亮的口号。俗有民谚:“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甲路纸伞成了婺源商品的一个重要品牌,曾随着徽商的足迹销往长江中下游各地。
江南法华区的农场事业民国《法华乡志》载:“蜂有数种,能酿蜜者为蜜蜂,收而养之,获利甚溥。吾乡戚秀甫在虹桥路建养蜂室,得红蜂一种,为东亚全洲所无,其创制之蜂箱灵巧无匹,培养方法经验极深,可谓养蜂专家,成效卓著。”年在宝山县杨行乡,“马君武暨周姓选购意大利种,多用新法,如蜂箱之形式,以及饲育、调护、采蜜、制蜡各法,仍照科学研究,每年蜜蜡产额约可一百余担”。年陈宗源在上海县莘庄创办的莼种园养蜂场:
蜂种为意大利产,购自美国,定买6箱,到沪仅剩4箱,现(时为年-引者注)已分有余箱,内土蜂亦有10余箱,以出卖蜂种为目的,酿蜜为附属品(作试验改良之用)。场凡四处,莘庄为第一分场,浙江嘉兴之濮院为第二分场,泰兴县为第三分场,杭州之塘栖为第四分场。每场固定饲养10余箱,余均转地饲养,视各地植物之开花期而移动。春季运至莘庄,以其有芸苔、紫云英等花之可采也。夏季则移至濮院,因该处富有乌柏花也。秋季运至泰兴,利其荞麦花之多也。冬季则运至塘栖,以枇杷、梅等正在开放也。春季所得之蜜,每桶约40斤。意大利种所产之蜜,每磅值洋1元左右。蜂种出售,每箱15元(每箱5筐)。蜂之繁殖,每年平均为一至三倍。
年在宝山县的农村调查载:“年来附近上海一带,畜牧公司林立,乳牛及养鸡者日多一日。最著者有殷行之陈森记畜牧场,专销售牛乳,营业极发达;彭浦之江南养鸡场,资本三万元,所养鸡类多外国种,一切设备均仿新法,所出鸡蛋为数不少。此外尚有养蜂事业,亦颇足称述,杨行一区岁出蜂蜜约一百担以上;罗店勤益果园,亦兼养蜂。”此前的年,吴新民“在松江组织了一个亨达养蜂公司,这个事业很有成就,该公司正向邻县金山发展业务”。年,“上海附近最近开设了一家青青养蜂场,地点在距上海数里的真如,将以新式方法从事大规模经营,其营业处设在上海公共租界北京路新庆余里”。
年对上海近郊农村的调查显示:“畜产一项,如塘桥区之孵鸡坊,陆行区之养鸭,杨行区之养蜂,洋泾区之养猪,事业颇大,成绩亦著。其他或组织养殖公司,或个人经营不一而足,而以莘庄区之莼种园、养蜂场及塘桥区之牛奶厂为最有成效。江湾区之养鸡坊,法华、彭浦二区之牛奶厂,或范围过小,或受外人牵制,畜产经营颇多阻碍。”
结语如今,纸伞工艺已成了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关纸伞的历史,除了口耳相传的有限传说之外,并无多少确切的相关史料。《记忆平生事述》中兆鉴及其父亲在汉口从事纸伞经营的例子,为此提供了一个较早且信而有征的珍贵线索。年高伯俊在真如创办高氏农场,占地10余亩,经营洋种鸡和蜜蜂的养殖。同一时期,宝山县“在城市各沙有专行养鸭者,年约数万,供沪上各菜馆之用。此外有养鸡场及养蜂场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