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不去宏村和西递,误打误撞发现一
2023/9/25 来源:不详旅途中走过很多地方,美景也看了不少,如果问哪个地方让我印象最深?回答是江西婺源深山里一个不出名的古村。
离开宏村,误打误撞来到理坑
那次本为去宏村,欣赏宏村的山水之美,游人犹如在画中游走。只是遗憾人太多,著名的“月塘”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长枪短炮大家都在拍照。无奈只玩了半天,我便挤出人群离开了宏村。
沿山路慢行细雨迷蒙,山路弯弯曲曲,有的地方松垮坍塌,小车试探着翻过一个个“障碍”,不知不觉竟来到了“理坑”。理坑古村,属江西上饶市婺源县沱川乡,原名理源,距婺源县城东北45公里。
来到村口,一条水流湍急的河纵贯全村。细雨与哗哗流水交织在一起,远山笼着水雾,我像掉入了水世界。
这是建于北宋末年的古村,村庄依水而建,“白墙黛瓦”卧在深山翠竹中。白墙染上岁月变成了灰墙,黑瓦因年代久远雨水冲刷,凝练得乌黑发亮。整个村子背靠青山,云水缭绕,像远离人间的仙境。
从主街沿湿漉漉的石板地走进,下午三点,村民很少,有人蹲在河边冒雨洗衣。街边老房零星挂了几只褪色的灯笼,一家门前古雅的牌匾下摆着几件旅游纪念品。村里的游客太少了,谁会像我这样开车误打误撞来到这里呢?
皖南民居的特色
走在细雨蒙蒙的小巷,我被皖南民居高挑、清雅的美深深吸引。马头墙错落有致,飞檐上翘。高墙深院,小窗开得克制又极富装饰性。这一切当今看来最富美感的建筑形式,在当年其实是重要的防御设施。
马头墙曾是防火墙,又有防盗功能。高墙小窗,它一方面可防盗贼土匪,一方面又是饱受战乱迁徙的人们,在心中构建的“堡垒”。
两宋时期战事不断,移民涌入越来越多。山地田少人多,徽州人逐渐外出经商,赚钱后,他们寄回家购田建房,注重教育,培养后代读书做官。
皖南民居高深的天井为了采光和通风,也为雨水落下,从屋檐汇入天井取“四水归堂”的美意,寓意着徽商们“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
雨一直下,老房前一个小姑娘远远望着我,手里拿着圆镜,又害羞又好奇,粉裙在深沉的细雨里跳跃夺目。她是否想走出这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因交通不便,村庄几乎与世隔绝,偶尔闯入的游客对于深山里的小孩意味着什么呢?
村中偶尔看到几个老人,几个孩子,年轻人出外打工一年回不来几次。雨水绵绵,古村暗沉的下午,落寞又萧条。
理坑以明清官宅而闻名
但如果将时间回到明清,那时理坑是极昌盛的。从明晚期开始,村中陆续出了一批很有名望的硕儒和大官。官至尚书,明朝不设宰相,做到吏部尚书,也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如今村里的栋明清官宅是不是很能说明昔日的胜景?
“司马第”大宅高大气派,它是清顺治司马余维枢的府邸。“尚书第”大宅,明代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府邸。大宅中只有“天官府第”最奇特,它凹凸不定的府门外形简直一反常态,特立独行。“天官府第”大门朝北,门楼额枋上有浅刻的楷书“天官上卿”。它是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府邸。
走近看府邸外墙歪歪扭扭,连出三角,大门开在边上,完全没有官宅的庄严气派。为什么这样设计?原来屋主余懋衡为官清廉,却遭奸臣谗言陷害被贬平民。直到崇祯登基,才为他追功复职。建此宅院,他有意把外墙做成凹凸棱角,象征自己坎坷不平的一生……
人们游览完宏村,西递都会赞叹村中尊师重教的传统。但是很少有人会问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为什么乡民会如此重视教育?追溯起来,这些村落的先人多是从中原地区为躲避战乱而迁来的移民。他们曾是中原大族,知书懂理,来此避难也不忘诗书传承,久而久之形成当地重教好学的民风。
旅行之美七分凭运气,三分是胆量。能遇到这座深山里几乎与世隔绝的古村落实在是我的运气。据说现在“理坑”的游人也多了,那条让我备受其苦的山路,重修的平整通畅。村里发展旅游,村民手里也宽裕了。
古村落如何开发又保存原貌?
发展旅游势必会失去古村的原始和自然,那份传承千年的古雅已越来越少,游客看到的也不复从前。那么,如何发展旅游,如何让古老的自然不被破坏,历史的还给历史,现代的为历史服务,这是旅游开发的难题。
一次误打误撞的旅程,成了我旅行途中印象最深刻的体验。“理坑”让我久久难忘,因为山水自然间,我看到了村民住在“白墙黛瓦”里真实的生活。马头墙,格窗,飞檐,天井之美有经岁月磨砺的旧痕,美得深沉凝重,甚至触目惊心。
就像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其实,旅游也要“趁早”。
本集完感谢阅读,图文原创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