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人类非遗,金华这两个与茶有关的项
2023/5/3 来源:不详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朱丽珍婺城融媒体中心记者张苑(图片由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提供)
11月29日晚,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次常会上传来好消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从来自世界各国的46个文化遗产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悉,此次入选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由全国15个省(区、市)的44个茶非遗项目组成,其中包括金华的两个国家级茶非遗项目——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和庙会(赶茶场)。
自此,我国有43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
中国是茶的故乡,道医以茶入药,佛家茶禅同位,儒家焚香品茗,自唐代起就有了敬茶的习俗。
婺州举岩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国贡茶历史上最久远的茶品之一。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二年(年)毛文锡所著《茶谱》载:“婺州有举岩茶,斤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也。”这是婺州举岩目前发现的最早见于史料的记载,在明代方以智著《通雅》中可得佐证,“婺州之举岩碧乳……此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此后,“斤片方细,煎如碧乳”成为世人口中举岩茗茶的最主要特点。又据清康熙《金华府志》和道光《婺志》记载,明代始,金华每年向朝廷进贡举岩茶若干,一直沿袭至清道光年间。
婺州举岩外形蟠曲紧结,茸毫依稀可见,色泽翠绿油润,香气馥郁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爽醇厚,回甘生津。举岩茶须于清明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再经摊青、青锅、揉捻、二锅、做坯、整形、烘焙、精选储存等过程完成。炒制特点以炒为主,炒焙结合,对温度和手法都有极高的要求,从而保持了婺州举岩独特的色、香、味、形。
清末以后,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几近失传。年,经茶叶科研人员努力,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得以恢复,并在全国供销系统茶叶评比中连续三年名列浙江四大名茶之首。年至年,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先后被列入金华市、浙江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北京奥运圣火采集之际,婺州举岩作为中国和希腊友谊的信物,被希腊奥林匹亚博物馆永久收藏。同年,经商务部、外交部选为国礼茶赠送俄罗斯总统。年,婺州举岩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正式授予“中华文化名茶”称号。年至年,婺州举岩茶传统制作技艺保护单位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在主管单位非遗中心的指导下参与联合国人类非遗申报。目前,在婺城区罗店镇鹿田村尚有60亩举岩老茶园。
“茶不仅仅是茶,它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此次申遗成功,进一步肯定了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产业的大国,也是茶科技的强国。作为一名茶人,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举岩茶传统制作技艺保护单位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举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第十八代传承人潘金土说。举岩茶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应当是文化的传播,是中国人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输出,基于文化自强的产业赋能。
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表示,古代丝绸之路为中国茶贸易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如今“一带一路”以及此次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遗又为中国茶走向世界带来了新的机遇,婺州举岩制作技艺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子项目名列其中,这是婺城的骄傲,这也为这味千年文化名茶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为婺城文旅产业发展贡献了又一张金名片。
而赶茶场习俗流传于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的磐安。磐安自古有“界三郡而邻五邑”之称,这里山脉延绵,层峦叠嶂,壑深谷幽,泉清溪曲,竹密林丰。当地多“香灰土”土壤,所产茶叶醇香扑鼻。又因独特的区域环境,磐安保留了众多民间文化遗存,赶茶场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茶事活动。
晋代许逊对磐安种茶制茶有巨大贡献,当地百姓感念其恩德尊其为“茶神”,并为之建庙立像。宋代,由于当地茶叶贸易兴旺,百姓重修庙宇,开设茶场,称之为“茶场庙”。明代官府设立巡检司管理茶叶,形成了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春社”和“秋社”庙会,其中“春社”为祭茶神,“秋社”为谢茶神。
盛行于磐安玉山一带的赶茶场,其实是一场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聚会,特色就在一个“赶”字。庙会期间,玉山区域以及周边地区的群众都不约而同“赶”到古茶场,邻近地区的商人也会到此设摊布点,现场声势浩大,热闹非凡。
赶茶场共分春、秋两社,即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与十月十五。春社时,茶农会盛装打扮祭拜“茶神”,祈求茶叶丰收,茶场内还会举行挂灯笼、迎龙灯等民俗活动。秋社时,茶农和百姓带着秋收的喜悦前来赶集,其间还有三十六行、叠罗汉、抬八仙、大花鼓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以及迎大旗、迎大凉伞等民俗活动。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