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婺源,享受ldquo渔樵耕读rd
2022/5/9 来源:不详诗画?婺源
婺源地处赣、浙、皖交界,古属徽州“一府六县”,历史上名人辈出,是徽州文化的代表。早期的徽州地区实属蛮荒之地,越人刀耕火种,入山为民,“依山阻险,不纳王租”,这一时期的农耕状态并未开化,以至于有人说这是徽州农耕文明的“黑暗”时期。东汉末年自南宋千年之间大量北民开始南移,”《新安志》记载:黄巢之乱,中原衣冠避地保于此,后或去或留,俗益向文雅,宋兴则名臣辈出。”“新安自南迁后,人物之多,文学之盛,称于天下。当其时,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故四方谓‘东南邹鲁’。”
中华农耕文明兴于河洛,南迁之后于东南丘陵间,在江南烟雨的浸润下形成了别具一格陶渊明式的田园耕作。陶诗云:“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如此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正是婺源生活的写照。
朱子诗亦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在“天人合一”的光影中,我们带领大家欣赏婺源农耕民俗之和谐与美好。
“渔樵耕读”是徽州艺术创作的母题,尤其在建筑雕刻中十分常见。农耕民俗之旅从这里开始。你向往的生活,在这里,都可以体验到!
▼
渔
渔舟唱晚,拍摄地点为婺源月亮湾和漳村。“南人撑快桨,北客坐危樯”,密流的江南水域撑起的是随处可见的精致和诗意。
樵
背影随时间远去,如今再难看到乡间砍柴人精瘦的背影,留下的是岁月如歌般的回忆。
樵夫词
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耕
也许有一天机械会取代水牛,农人也不必艰辛劳作,惟愿人与自然的关系如诗歌般美好,源远流长。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读
婺源自古以来便有书乡美誉,从古至今,文人雅士数不胜数,读书、学识,已成为婺源当地最盛的一种文化。
采茶
婺源素有“绿茶之乡”的美誉,光绪《婺源乡土志之婺源风俗》中讲到,婺源县“物产,茶为大宗”。在徽州茶商中,婺源茶商也是备受瞩目的一族,清《通商各关洋贸易总册》卷下《光绪十七年九江华洋贸易情形略记》中便讲到“绿茶生意者,系徽州婺源人居多”,如此可见一斑。如今婺源依然盛产绿茶,春季采茶与品茶是婺源一大盛事。天地间茶园如翠,好似女娲遗落民间的绿丝绦。
晒秋
晒秋,晒的是丰收的果实。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只好利用房前屋后的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农俗现象。篁岭古村是层峦叠翠中的一点鸿影,挂在山崖之上。自然条件的局限激发了先民的创造力,数百年里,世代因袭的农俗造就了一处胜绝中国的“晒秋人家”风情画。图片拍摄地点为婺源篁岭。
手艺
古老的手艺至今散发着温热,在机械化未兴起的时候,手艺人用勤劳和智慧编织起绚丽多彩的平凡人生。
“仓廪实而知礼节”,农耕是中华文明之本,浸润着中国人的灵魂。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田园牧歌式的农耕显得更加意味深长。欢迎来婺源体验农耕的乐趣,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享受“渔樵耕读”的理想生活!
征稿提示1、“婺源旅游”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