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婺源古村,小桥流水依古建,知书达理有

2024/9/1 来源:不详

三月的婺源之旅,游完了无人不知的篁岭之后,又驱车前往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古村——理坑。仅一个“理”字,应该是这个小村落的点睛之称吧。知书达理也!虽然它的名气没有篁岭大,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驴友甚至不知有这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子,竟藏在深山人未识。走到村口,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山脚下蜿蜒流过,几个竹筏停在溪水中。一面国旗迎风飘舞,村民在竹筏上等候远道来的客人。理坑村,属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沱川乡,原名理源,距婺源县城东北45公里。建村于北宋末年,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村子不大,也就几条小巷道,溪流边是一排排古朴的徽式民宅。在网上查了一下理坑的介绍,可真是了不得!自古以来,理坑村人才辈出,先后出过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部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尤其从明代晚期开始,理坑村陆续出了一批很有名望的硕儒、大官,文风文运自此经年不衰。其中,不仅有工部尚书余懋学、吏部尚书余懋衡等京官,也有广州知府余自怡、台州知州余世儒等地方大员,还有一些县府的父母官。理坑民风淳朴,保留着非常自然的乡村习俗,不像有些景区,商业味太重,反而失去了本真。理坑最鼎盛的明清时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明清官邸古建筑群,数量、款式之多国内少见,保存也最好,理坑村至今保留着明清官宅余栋,被誉为"中国明清官邸、民宅最集中的典型古建村落"。年10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年5月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以“白墙黑瓦、马头墙”为主要特色的徽派建筑群整齐划一地分布在小河的两岸。游人穿梭于小巷之中细细品味花园式的“云溪别墅”,园林式建筑“花厅”,颇具传奇色彩的“金家井”以及栩栩如生的木雕、石雕、墙雕。漫游理坑一圈,远处山薄雾缭绕,远离都市的喧嚣,让人心旷神怡。这是理坑的“商业街”,不少游人在这里拍照、写生。清静的小巷,路面是青石板铺就。从村民的穿着来看,他们的生活还不太富裕,与游人形成鲜明的对照。古宅的天井一隅。小巷中的村民。理坑是一个余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90%以上的村民都余姓。由于村落位于深山,雨量充沛,气温常年偏低。三月中旬来到这里,驴友们都还是一身冬装。山清水秀,白墙黛瓦的小村,颇有水墨画意之感。这些古宅都很有来头,“司马第”几个字可见一斑。清顺治壬辰(年)岁贡廷试余维枢得了第三名,后官至司马、兵部主事。他为政勤勉,“疏河筑堤,以防水患;捐赀贸田,以养无告;凿井建闸,以资灌溉”,所做的都是百年大计,深得百姓赞颂。他十分重视教育,修学宫、建义塾,还常聚集生员研讨学问,自己也写下了《从祀诸儒系议》、《泮宫礼乐合集》、《令洺录》、《中台文集》、《池上楼诗集》等着作。墙上挂着民宅“司马第”的介绍,司马第坐西朝东。大门开在屋的左前角,水磨青砖门头,檐有砖拱,脊有鳌鱼,雕饰繁复细腻。府第主屋,为全堂方柱石础,三间两厢前后有半浅天井。前堂和两厢前檐、梁和花枋都作深雕,横梁中央雕刻的情节性人物像,形象生动,层次丰富。除了堂屋前后敞开外,正屋和厢房、楼上与楼下全做隔扇,工艺精巧。走进这水墨般的巷道,仿佛在品读历史故事。又一座名宅,也是江西省的文物保护单位。据《沱川余氏宗谱》载:沱川余氏始祖余道潜,与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宋徽宗重和八年(年)同科进士。余道潜于庚子年(1年)由安徽桐城迁沱川篁村。其后代余景阳,于6年迁居理坑,距今巳近年。一条小溪绕理坑村而过,小溪在当地称为"坑",所以取名理坑。而理坑原名"理源",顾名思义,理学渊源之地。理坑让你远离喧闹的都市,感受一丝宁静,回望那厚重的“理”史。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75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