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徽州古民居的建筑特色古建家园
2024/9/8 来源:不详治疗白癜风好的医生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徽州,简称“徽”,历史地理名称,古称歙州、新安。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现歙县徽城,前四个县现属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徽州是年(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徽”的来源,“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的首字,称为安徽省。徽州古民居,指的是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地区特有的蕴涵着深厚的地域特征、凝结着徽州文化的特色古民居,以天井、高墙、镂空石雕窗等为元素,以西递、宏村、呈坎等徽州古镇为代表,并在新安江—钱塘江流域一带以古时徽商的商业为纽带形成的地域环境内得以发扬。值得注意的是,马头墙并非徽州民居独有,不能以是否有马头墙来判断是否为徽州民居。徽州古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杰出代表。年12月,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徽州在历史上是个移民社会,中原的精英人士南迁后,汲取了中原和土著的文化精华,彰显出巨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徽州古民居体现了儒家、道家、释家等多种文化的交融。中原地区农业文明发达,长期为政治文化中心。其建筑文化以北方官式建筑为基础,强调儒家的伦理道德秩序。到了徽州后,徽民重视宗祠建设,维护同一氏族的权威,在建筑中体现等级化,甚至直接用门联、匾额体现封建的伦理秩序,广设牌坊标志。徽州山多地少,人口多,可耕地较少。在为数不多的平地上建造房屋,宅基地显得比较局促,民居的建筑布局紧凑。加上明朝时期,皇家对建筑的规定很多,住房的等级也会根据官员的级别不同有所差异。明朝对建筑规定森严,据《明史·舆服志》记载:藩王称府,官员称宅,庶人称家,住宅建造大小亦受限制。王侯、官员按等级造房,庶人只能造“三间五架”之屋。徽州民谚有言:“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商在明清之际,驰骋中国商场几百年,甚至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可见徽商的足迹遍布中国。徽商的繁荣极盛,富可敌国,可见当时徽商的影响力。发迹后的徽商荣归故里,大兴土木,建造了很多的民居建筑和祠堂、牌坊、书院等公共建筑。徽州很多村落四面皆山,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水口是进入村落的咽喉,在村民眼中水口关系到村落人丁财富的兴衰聚散。为了留住财气,除选中好的水口位置外,还必须建筑桥台楼塔等物,增加锁钥的气势,扼住关口;同时也改善了村落的环境及景观,形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村落总体环境特征,使水口成为徽州的村落庭园。除了水口林,还有根据风水“障空补缺”理论的需要,建造文昌阁、奎星楼、庙宇等建筑,改变徽州的风水为徽人服务。天井是古徽州建筑的一大特色,具有承接和排除屋面流水、采光、通风的作用。由于屋面檐口内朝天井,四周流水从檐口流入明坑,当地称之为“四水归堂”,由于水主财,当地徽商非常重视,要“聚财气”,“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这种建筑设计正是该种想法在建筑上的外化。此外,天井长宽比一般为5:1,狭长形天井的采光多为二次折射光,相比较自然光更为柔和,使人感觉静谧舒适。由于天井狭小,风沙尘埃干扰亦小,厅堂与天井之间很少设门,两者通常融为一体,人们坐在厅堂内就能够晨沐朝阳,夜观星斗。高大封闭的外墙隔离了自然,但天井又将自然引入,这正是古徽州的建筑风格的具体体现。徽州古民居中,多种文化的交融与渗透,形成了独特的古民居样式。梁思成先生曾说:“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于创新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徽州古代民居的建筑雕刻艺术,作为徽文化的显著部分,历经近千载风雨时至今日依然璀璨生辉。徽州古民居建筑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砖、木、石雕刻,俗称“徽州三雕”。可以说徽州三雕不仅是民居建筑的组成部分,还是徽州独特地域特征的反映,更是徽文化的折射。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全息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同被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明?汤显祖《游黄山白岳不果》:“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郁达夫《屯溪夜泊》:“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都表达了对徽州文化的向往之情。古建家园--古建中国古建世界,我们不仅仅只做古建筑!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