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记忆丨婺派建筑儒家传人为自己创造的生
2023/5/18 来源:不详北京治疗扁平疣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812967.html
“小邹鲁”金华,文化资源丰富、地位独特。为充分挖掘、展现这一丰富的资源,提升浙中生态廊道的文化内涵,金华市政协文史委联手市社科联、市方志办、市文物局、市档案局、市婺文化研究会和金报全媒体中心、金华晚报、浙江新闻客户端、金华之声共同推出“廊道上的文史记忆”,寻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文化力量。
A.徽派建筑和婺派建筑比较
1.建筑外形:婺州是马头墙,徽州是屏风墙
粗观外形,婺州、徽州两大民居粉墙黛瓦极为相似——都是白石灰粉刷的外墙,小青瓦盖的坡屋顶。但其实外形有极大的不同。金华地区古民居(包括祠堂),其山墙一般做成五个台阶跌落的、高出屋顶的墙体,似马头昂起似飞如跃壮志凌云,所以俗称“五花马头墙”,有防火功能和造型功能。徽州地区古民居(包括祠堂)的山墙,多见前后不对称的台阶式处理,视建筑进深不同,或将最顶上一级拉得较长,或将前方最下面一级拉得较长,好像一面展开的屏风舒展宽松,故有“屏风墙”的俗称。
2.院落规模:婺派是大院落,徽派是小天井
金华地区明清时期留下的民居,多为三合院或四合院建筑,其中内院面积多在平方米左右,方方正正很宽敞很亮堂很气派,俗称“门堂”,“明堂”,风水学中又称之“天气”,是整个住宅采光、通风、取暖、纳凉的地方。院落还是消防作业区——失火时在此处置放“水龙”,可供数十人参加救援,很科学很合理,可以向三个方向喷水救火。徽州民居也有院落,俗称“明堂”,面积10多平方米,是整个宅子采光、通风的口子,汇雨水(财水)于此流出,故还有“四水归堂”之说。但是小天井面积太小,取暖晒太阳不佳,失火救援也显得太过局促。
3.基本单元:婺派是大户型,徽派是小户型
婺派建筑明清朝最规范、最时尚、最流行的平面形式,由十三间房屋组合而成——即院落上房三间,院落两侧厢房各三间,然后加上房、厢房交接形成的角隅区各两间房屋俗称“洞头屋”,单家独院的,民间俗称“十三间头”,理论上谓之“基本单元”,占地面积平方米左右,两层合计建筑面积上千平方米。既有供祭祀、会客、宴席之用的堂屋,又有分别作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大小儿子的卧室,还有四间“洞头屋”安排厨房、厕所和猪舍及堆放农具之用。如此内部使用功能齐全,合得拢,分得开,可供祖孙三代同灶而居。民间称之“大户人家”。
徽派民居“基本单元”,小规模者仅上房三间,例如潜口明代方观田宅,其中明间前半作堂屋,左右次间为卧室,左厢廊设楼梯,右厢廊尽为对称而设,占地面积在平方米左右,两层建筑面积不到“婺派建筑”的1/4。规模大一点的基本单元,如婺源(原为徽州“一府六县”的一个县)延村金桂熊宅,上房三间加两弄(民间又称五间者),有左右厢房,占地面积多平方米,两层建筑面积平方米左右,仅为“婺派建筑”基本单元“十三间头”的1/3。
4.厅堂做法:婺派是大敞口厅,徽派是小敞口厅
两地宅院一般都有厅堂,供议事、祭祀、庆典、会客之用,不同处表现在空间规模与空间形式上。
婺派建筑的“十三间头”,有把上房两层合一、三间一统为“大敞口厅”者,有把两层上房取其底层三间一统做楼下厅者。三间面宽10多米,进深八九米,建筑面积在平方米左右,非常的宽敞明亮,气势恢弘,民间俗称“大厅”。
徽派建筑(祠堂除外)民居中,不见上房三间两层一统的“大敞口厅”做法,也不见上房底层三间一统的“大敞口厅”做法。徽州民居的敞口堂屋,安在明间前半间,面积只有20平方米左右。如果要举行大型祭祀等活动,有富裕户把三间房子的二楼合为一个大空间使用,俗称“楼上厅”,在木楼板上铺粘土方砖作防火层,这在婺派建筑中是极少见的。
5.内外装饰:婺派是典雅大方,徽派是富庶小康
先说两者都有木雕,“婺派建筑”木雕清水成活,“徽派建筑”木雕大多上油漆。
次之说到外墙雕砖:徽州民居砖雕多是门罩式的,规模较小;婺派民居砖雕门面是牌楼式的,气势恢弘;婺派民居砖雕是泥坯雕,徽州民居用烧好经过加水打磨的砖坯——俗称“青金石”来描样雕刻,为熟胚雕。
再之,婺派建筑中精美的木雕轩顶,还有壁画、堆塑及大型堂灯之类装饰,这在徽派建筑中是找不到可以匹比实例的。
B.作为软件的文化性对比
1.婺派建筑是儒家传人的生存空间与环境
婺派建筑最优秀最杰出的代表作是明清住宅。金华各县市明清住宅中的“十三间头”、“廿四间头”、三合院、四合院,为什么会出现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为什么会出现大院落,为什么会出现“十三间头”基本单元,为什么会出现大组群呢?
因为多出于皇亲国戚名门望族、儒家传人之手,这是儒家传人为自己营造的生存空间,是儒家传人为自己创造的居住文化。那么,为什么儒家传人为自己营造的生存空间会有如此这般的讲究?
因为儒家传人的共性是尊师重教、遵纪守法、循规蹈矩,他们把思想、品质、操守、精神物化为空间造出房屋,显现着独特的文化印记——中轴发展,代代相传;左右对称,阴阳和谐;大空间、大院落,胸怀大志;室内外木雕、石雕、墨画,寓教于乐……归纳起来,就是让人看到事事处处讲礼义、讲法制、讲中庸、讲和谐的举止言行;让人看到木质结构构件白坯不施油彩,院落不莳花植树,显示着朴素与自然的性格特征。这是读书有知识的儒家传人,对自己居所宅院文化品质的定位,即所谓“布衣白屋”者。
因此,笔者早在年岀版的《东阳明清住宅》书中推出一个结论:以东阳明清木雕住宅为代表作的婺派建筑,是儒家传人为自己创造的生存空间与环境。
2.徽派建筑是商贾裔孙的生存空间与环境
笔者认为,徽州民居是商贾文化范畴的一种遗存,也是很经典的。徽州人经商甚为不易,他们从山区走到码头,走到集镇,走到商埠,人生地不熟,首先要找到立足安身之处,然后开始做小生意,然后一个子儿一个子儿赚,一文铜板一文铜板积,如果讲排场,大手大脚无度挥霍,不精打细算,斤斤计较,就不可能带钱回故乡买地皮、造房子。所以,徽州民居讲究经济实惠,是职业使然;从而导致建筑规模不大、天井狭小、没有大厅等的最终效果,是职业使然,是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
然而徽商因为有钱,因为跑码头见多识广,所以有意无意之间培养了一定的欣赏能力,所以会不惜金钱地搞雕砖、木雕装饰。因为他们知道,这不仅有现实的居住空间效果,可以展现富有,不因贫困被人鄙视、欺辱,而且还对子孙后代培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徽州民居这类徽商文化遗存,其实可以从中看到房屋业主的人生观、世界观、经济观、艺术观在影响、左右、制约着空间的尺度、比例和气质、品位。而且这种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徽州潛口有幢明中期住宅,五开间、小天井、小尺度、小规模,出自满腹经纶、曾任浙江桐庐知县的胡永基之手。由此可见,书读得再多,也很难跳出大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3.两个建筑体系并非孤立存在
两个建筑体系,两种文化,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有所碰撞、交融、借鉴,所以不会孤立存在,两派建筑不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象。有几处实物遗存,可以雄辩地佐证徽人、徽商、徽文化在金华的存在。
一是金华城北雅堂街原有很多民居,屏风墙、小户型、小天井,扑面而来多是徽派建筑语言符号的影子,可惜在两街改造时拆掉了。
二是八咏路东段,现存福建漳州移民建的清代住宅,采用了婺派建筑与徽派建筑交融的手法。
三是寺平村人祖祖辈辈与徽州毫无瓜葛,但至今保留的大量民居,其小天井、屏风墙、砖雕等手法,不能不说有着对徽派民居用地与空间精打细算的借鉴。
在金华地区古建筑中看到徽派建筑的东西,反之在徽州地区古建筑特别是男祠、女祠当中看到对婺派建筑的模仿,都是十分理所当然的事情——需要特别说明的不是谁生了谁,这是两大独立存在的文化体系。很多人说金华建筑是徽派特色并非完全错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金华自己的婺派特色——难能可贵的中国儒家文化特质,千万千万不能在集体无意识的疏忽中丢失、遗忘。
C.婺派建筑形成的文化经济背景
1.宋时金华是了不起的大都市
南宋时期,金华是大都市,因宋室南渡,有很多皇亲国戚、名门望族被朝庭赐居到金华;金华距京城临安(杭州)不远,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川优美,物产丰富。
当时金华经济社会文化十分发达、思想观念十分前卫。因为金华为宋朝理学中心,是吕祖谦、陈亮、唐仲友等大理学家、教育家的故乡,当时的丽泽书院是讲学、聚会、培养生徒的大本营;《中国通史》有载,金华是全国四大造船基地之一;而且《中国通史》有载,金华是全国四大雕版印书中心之一。
作为宋朝大都市,从地格上进行分析,金华处于浙江心腹之地,被誉为“浙江之心”。因为水陆交通条件优越,东阳江、武义江与婺江交汇于金华城市中心区,可以直通兰江、衢江、富春江、钱塘江,直抵首都汴京。这在古代是非常了不起的快速交通系统。因此,金华城市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本地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大融合。
2.大金华位于多种文化交汇地区
人所共知,浙江北部是吴越文化区,浙江南部是瓯越文化区,金华地处浙江中部,正好是吴越文化区与瓯越文化区的交接区。金华之西是徽文化区与赣文化区,金华之东是海洋文化区,金华地处浙江中部,故此又是徽文化区、赣文化区与海洋文化区的交接区。然而金华人大胆敢于别开生面,既不陷于纯粹的吴越、瓯越、徽、赣、海洋文化,又能或多或少接纳、融汇相邻文化区的长处,从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婺文化区。金华地方戏——婺剧为什么有六大声腔?就因为我们地处多种文化交接地区,接纳、融汇了相邻文化区的精华。为什么“婺派建筑”自成风格,独树一帜?其缘由也在其中。
3.金华是外地人喜欢卜居的好地方
金华人为什么不被人家同化而独树自我呢?因为金华人多是北方移民,多出自人格品质较为独立的名门望族、皇亲国戚。以东阳为例,多个姓氏中,80多个姓氏是北方移民,其中有赵匡胤弟弟赵匡美的裔孙,有郭子仪的裔孙。再如金东区,有严子陵的裔孙,有范仲淹裔孙,例子俯拾即是。
外来姓氏多是形成金华文化特色的另一大原因。除了朝廷指令迁居金华,地方志上记载,还有因为战乱时逃到金华卜居的,还有因为到金华经营商业而定居下来的,还有因为遁世隐居到金华的,还有因为在金华任官秩满而住下的……金东区有一个小小的白溪村,古时为什么有六七十个姓氏的人聚居呢?家谱上写着,因为不但“可居、可田”,而且还可以经商做生意,是“可启后,可开先”、真正的“不拔之基”。
故此可以这样说,金华人的祖先大多是外地人,多是读书人,儒家传人,见识广,手眼高,所以创造了极具儒家气质、儒家精神的文化。表现在生存空间环境上面,便是“婺派建筑”。
D.“十三间头”是人类文明史的伟大创举
关于“婺派建筑”的基本单元“十三间头”,笔者有专著《“十三间头”拆零研究》一书对其特色作详细论述。简言之为以下几点:1.土地利用强度极高。“十三间头”建筑适于居住区低层高密度的布局模式,虽然是农耕时代珍惜土地的产物,但蕴含着邻里关系和谐,祖孙三代同居互相照应,建设成本低廉等等优点,数百年来活态存在,可以佐证其合理性、科学性的存在。
2.平面布局对称、均衡,冬暖夏凉,四季皆宜,自成完整的阴阳和谐的小单元、小宇宙,巽、震、坎、离、乾、坤、艮、兑八卦齐全,能供不同命卦人聚居,而且极为不容易地做到了每个门多不骑卦。
3.有大小客厅三间、卧室六间、厨房一间、厕所一间和贮藏室两间,使用功能齐全,动静搭配,布局甚为严正、合理。
4.“三明两暗”的院落式结构,上接天气、下接地气,通风采光效果俱佳。
5.外廊、内廊纵横安排,既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又具有良好的交通性,而且能够符合消防救援与疏散的要求。
6.由于“十三间头”结构极为规范,因此不但有利于对梁柱、门窗以及木作、石作、瓦作等大小构配件进行预制加工,而且有利于工口材料预算、筹备和营建过程管理,其科学性、艺术性和文化性发挥得淋漓尽致,预示着建筑标准化、工业化开始走进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7.梁架、门窗等部位的木雕装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白坯成活不施油彩,而且画面上有教育意义,可以说非常雅致,非常大气,极为成功地构筑了性格品位别具风采的、儒家传人的生存空间与环境。这在北京、徽州、福建、陕西、云南、西藏、四川等地民居中,很难找到可以媲美的例子。
8.“十三间头”作为基本单元,可以用中轴线设计原理往后不断扩建,由此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建筑群——例如东阳的卢宅、白坦等村庄,都是几百年保存下来的实证,可谓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手法。而几个建筑群出现,就变成一个聚落,变成一个村庄,久而久之,便是一个集镇。
以上几大优点同时兼备,这在中国古代住宅建筑史上是罕见的。因此笔者说,“十三间头”不但是研究住宅空间结构、形态、功能等等多方面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研究村落、集镇形成的基本单元。于是可以这样下结论:“十三间头”既是住宅建筑史的伟大创举,同时也是城市史、人类史的伟大成就。
E.几个重要问题
1.“婺派建筑”的大量精美遗存在农村
如果拿市区来看,因为城市变化太大,太快,婺派建筑已经所存无几。市区现存的天宁寺、侍王府、城隍庙、通济桥等古建筑,是南方省份较为常见的形式,多种文化交融的结晶,因此反过来也可以说不具备特别明显的地方建筑特色。所以,如果真要叫响“婺派建筑”这个品牌,那应该以东阳、义乌、浦江、磐安、永康、武义、兰溪以及两个区农村里已进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明清建筑为拳头产品。这几个县市都是古婺州的成员,保留下来的明清时期单元式经典住宅数量很多,结构很完整,形制很规范,特别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冠之为“婺派建筑”或“婺州民居”代表作,很恰当。
除了金华地区,其实“婺派建筑”在绍兴地区的嵊州、诸暨,衢州地区的龙游、江山,丽水地区的松阳、遂昌,台州地区的黄岩、仙居等地,都有实例存在,本文点到为止不展开了。
2.“婺派建筑”最具中国儒家气质与特色
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艺术体系,“婺派建筑”主要体现在民居当中。其存在特征主要是符合礼制与规范,具体表现在中轴对称、空间敞亮、功能齐全、装饰寓教于乐等方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很多专家赞同笔者观点——说这些民居是最具中国儒家精神气质和文化特色的住宅,所以被列为与北京四合院民居、徽州民居、福建客家土楼民居、陕西窑洞民居、云南傣族干栏式民居、藏族碉楼式民居、蒙古包民居、嘉陵江吊脚楼民居等等齐名的“中国十二大民居”之列。年,笔者参加一次国际会议陪代表们参观后,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东阳明清木雕民居是“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艺术遗产”。可以说,“婺派建筑”是可以代表中国儒家居住文化特色的活化石。
结束语
“婺派建筑”,就这样以自己的五大特征和别具一格的儒家文化气质而存在。
“婺派建筑”的精华——“十三间头”建筑“基本单元”,作为体现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社会的文明结晶,光照日月。
《中国婺派建筑》一书出版之后,北大教授、美国科学艺术院院士俞孔坚说:“《中国婺派建筑》为我们金华传统建筑正了名。我小时候就在这种大宅院长大,一直以为是徽派建筑,这次才搞清是婺派建筑。这是可以与徽派建筑媲美的传统建筑,两派建筑是一对姐妹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国强说:“当下一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一是开辟新文化,两者都很重要。洪先生研究的是非遗文化遗产,联合国刚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可以联手,我来推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丰富多彩,需要好好研究,应该走岀去。”
新华社资深记者丛亚平说:“在学术上独创一门(创史性的提出婺派建筑)是很不容易的,这来自于数十年的积累和深掘,也来自于独到的发现之眼,更来自于对家乡文化的深深热爱。”
国家住建部设计局原局长张钦楠说:“《中国婺派建筑》讲的不仅仅是建筑,而且还有文化。丰富多彩,特别好。这是人家很难做到的。洪铁城以前写卢宅,写到了肃雍堂出了不少秀才、进士,为国家输送了不少人才,了不起啊,他写到建筑与人的关系了。”
历史雄辩地告诉我们,作为创造“婺派建筑”的金华,是一个宜居、宜游、宜读、宜工、宜商的城市,是一个出多方面人才的地方,是一个老百姓文化素质、道德修养较高较好的地方。因此,正确认识自己“婺派建筑”的文化属性,弘扬自己“婺派建筑”的优秀传统,构建具有自已“婺派建筑”风貌特色的城市,家园,具体到一个小小的空间和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