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县域经济的最新文件
2022/6/14 来源:不详北京皮肤科防治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210403/8811277.html消费企业和消费投资人年初都去了农村。在这个退潮过后的市场里,无论从市场空间观察,还是对政策隐约有预期,在农村挖掘产业机会和投资机会成为了很多投资人的共识。好吧,政策来了。近日,中办和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一下子把县域经济变成了讨论的焦点。通读一遍《意见》,就会发现它表面上是在谈县城,实际上也是在谈农村,这和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一脉相承,发力点相互补充。什么才是县域经济?它将会对乡村振兴起到怎样的影响?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格局之下,乡村一直是扮演着“输血者”的角色,物资、人才、劳动力等等,都是从乡村到城市单方面的输送。随着我国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城乡收入差距、心理距离也在逐步拉大。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乡村人才流失等问题,本质上都是现代化过程中忽视乡村发展造成的。但是实现乡村的振兴,实际上不可能单靠乡村自己来解决。乡村问题的本质是现代化的问题,只有将乡村纳入现代化发展的整体中,实现“城和乡”、“工和农”的融合协同发展,才有可能实现乡村振兴。而县城作为联通城市和乡村的节点、“城尾乡头”,自然是实现融合与协同发展的关键。县域经济的提法,也标志着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重点都是推动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发展,主要的经济活动也都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这就造成了中国“大城大村”的格局。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吸纳了大部分的人口,几千个县城和乡镇覆盖的人口则很少,乡村则占了另一个大头,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呈现出略显尴尬的“哑铃型”模式。位于中间位置的县城尤其尴尬:产业增长乏力、人才被大城市虹吸、规划建设混乱无序、与周边乡村、城市缺乏联动……而《意见》中将县域经济作为着力点,并非逆势而为,实际上是顺应了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据统计从年开始,农民工在省内流动的比例提高到了52.9%,占到了异地流动的主体,这个数据到年更是上升到了58.4%,意味着就地转移开始成为吸纳农民工最主要的来源。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城市化外溢效应和工业化、信息化的叠加使得原来的城市化由核心地区向外围地区扩散,农民不需要一定要去大城市才能有工作机会。一方面,城镇化外溢效应使得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带动周边县城融入了都市圈的城市化进程。另外工业和贸易加工传统制造业产品,也逐渐从城市向县城、乡镇等地区转移,县城也在这波产业转移中嗅到了发展机会。总体而言,《意见》切实把握住了现在县城的短板: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差距大;产业支撑不足,就业岗位缺乏;区位和资源禀赋不同,县域分化明显加快。因此在《意见》中将县城细分为五类,科学把握其功能定位,引导县城的发展方向,不管是大城市周边县城还是人口流失型县城,都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实际上,《意见》中的指导方针和近年来县城的发展趋势也是不谋而合的。像江西婺源、江苏睢宁、浙江松阳、山东曹县在内的明星县城,或依托当地旅游资源,或建立起别具一格的产业优势,走在了新型城镇化的前列。早年的昆山县,则是利用自身在大城市周边的优势,早就全面实现了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城镇化并非是在重复几十年前“农村人都往城市跑”的老路,而是通过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来带动乡村的现代化,双向奔赴“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一发展范式既不是孤立地搞“新农村建设”,也不是建设“吸血型”县城,而是城乡融合——只有县城的产业真正发展了,乡村才会有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两者资源、功能互补衔接,实现协同发展,县城的房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才不会仅仅是为了房地产服务的。在《意见》中,更多地涉及到“新型城镇化”的方面,即通过改善现在县城的短板,将它打造成为联通城市和乡村的节点。而要想让乡村真正振兴、真正地现代化,同样还需要涉及到“逆城市化”。逆城市化的进程不光发生在大城市,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在县域经济内部的向下转移,也可以带来良性效果。如果将城市——县城——乡村的链接再次细分,在乡村和城市之间还有城镇、中心村这样的存在,它们同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乡村本身,也需要从内到外发展产业,吸引人才回乡创业,培育以农民为主体的治理体系。建设县城、发展县域经济与建设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从人口密集、基础设施较好的县城入手,无疑是效率更高、更见成效的方案。城市对于经济的意义,本身就在于它天然地是人口、资金、物流、交通等生产要素交汇的枢纽,在生产要素的良性互动中,城市本身得以形成并发展。因此,《意见》中再次强调要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这就旨在打破原本隔绝城乡的壁垒,让各项生产要素可以在县域经济的范围内自由流动,可以汇聚到县城实现集聚效应,形成产业优势;这些优势反过来也会辐射到乡村,带动两者的良性发展。在初期阶段,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应该还是落在县城,从产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全面升级,下一阶段重点则是将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转移到乡村,实现县城与乡村之间的功能上的衔接互补,带动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毕竟两千多年来,县一直是中国最稳定的基本行政单位。搞好了县域经济,就意味着夯实了中国经济的基石,对于国民经济的未来发展影响深远。然后我们粗略地说说暂时看到的投资机会。首当其冲的还是基建,毕竟和大中型城市相比,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相对落后的。很多时候我们看旅游博主或者摄影爱好者眼中的县城,总还有点“聚光灯”相应,高速公路和高铁辐射到的县城车站、宽敞明亮的主要干道当然不输城市,但是在一些游客看不到的领域,仍然有待加强。只不过这些机会将仍然属于大型国企和地方企业。但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基建,对所有人都是机会。新基建在大中型城市仍然建设得如火如荼,县城海量的市场空间将带给中小企业更多机会。一方面大城市的数字基建仍然有利可图,大企业仍然在做“逐鹿之争”,县城的建设仍属蓝海;另一方面新基建具有典型的设施业务强结合特征,大企业优势也并不明显。然后是文件中的关键词“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让县城去承载行业龙头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产业承载的主要方向是农产品行业的衔接和工业的末端。工业的末端,主要是CVC和企业的机会,未来围绕产业生态,县城将会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承接。之前去四五线城市调研,最深的感受是地方的主观能动性非常强,但是配套能力、基础设施实在无法吸引明星企业。税、人才可以努努力,但是物流、仓储、信息化实在难以达到要求。本次文件是对短板强有力地补齐。农业领域,则是更大的系统性机会。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一直是躺在PPT上的概念,商流、物流,如果直接从乡村对接大中型城市,显然很难落地。
初级农产品当下很难绕过各级分销,即使号称去中间化的电商也只能在少数品类完成直采;
农产品深加工,没有接近产地的加工能力,靠现有的冷链运输显然无法满足农产品整体升级;
至于产地品牌,现在我们显然在学习“一村一品”,而不是美国的大农场,让地级市直接协同每个村的农产品品牌,有点鞭长莫及了。
等等等等
县城作为在产业链商流和物流占据重要位置的节点,如果获得了政策强力扶持,对农业产业来说,是根本性的利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