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化传承激励并影响了一代晚清重臣,抗
2023/9/23 来源:不详家族文化传承激励并影响了一代晚清重臣,抗法名将
刘秉璋家乡
古村砖桥,它坐落于庐南深山的心灵深处,受青山恩养,四面环山,一条因村得名的河流砖桥河从村后潺潺流过,滋润着世代在此生活的砖桥人,村因桥得名,河因村得名。砖桥历史之悠久可上溯至宋元时期,根据新中国首轮《庐江县志》记载:砖桥“明成化五年列为庐江县九镇之一。清康熙年间江南商贩驻镇收购药材等山货,一时更加繁荣。咸丰兵乱,市面衰落。同治六年街民洪玉楷重建砖石拱桥。砖桥工商业有烟、药、染、烛、衣、布、山货、杂货店及竹木作坊等60多家。清同治三年列为全县三十二镇之一。”素有“双脚踏三界,一呼三县明”的砖桥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凝聚着斑驳的色调,漫溢着历史的陈香,独立在白云之下,铺展在山野之间。闪烁的阳光照亮荒远的历史,砖桥河仿若一条翡翠色的玉带自东向西蜿蜒流过,向世人诉说着千百年的风雨沧桑。
砖桥一带家族多为明初自江南、江西一带移民,素有洪、黄、刘、柳、王五大姓之说砖桥街昔有洪氏、柳氏、王氏三家宗祠,一九五九年建砖桥水库,柳、王宗祠拆除。光绪十二年《续修庐州府志》载庐江世家大族十三家,砖桥即有两家荣列其中。
同治十年刘秉璋序言
同治十年刘秉璋序言:"我始祖刘三于元末由婺源徙庐江之南,见此佳山秀水土沃风淳,遂卜居于新兴乡砖桥之大畋’即今刘家贩是也,至洪武三年占籍。其初盖一人之身也,子孙繁衍分为四派,日墩曰坂曰佃山日泥河。自元末迄于道光丙申年垂五百年,其时丁口近四干……“刘墩刘氏人文荟萃,除了庐州府志世族表列举的人物外,在今砖桥一带,就有乾隆年间进士安庆府教授刘骥、举人刘瑞麟等。
刘氏家训
制定家训十五条,作为阖族行为准则:立宗子、举户怅、修祖庙、谨莹墓、敦孝友、重婚姻、肃闺阃、敎子弟、睦家族、治生理、设义田、禁刁讼、禁贱役、禁嫖赌、禁奸盗
刘氏名人
庐江刘氏先世自明洪武三年由婺源迁庐江世居邑南乡砖桥之刘家阪,国朝有刘承恩右江镇总兵征吴三桂殉节,子孙世袭恩骑尉;乾隆丙戌科进士有刘骥、庚子科举人有刘瑞麟。
抗法名将刘秉璋
刘秉璋(~),字希之,号仲良,谱名景贤。庐江县矾山镇刘墩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胸怀大志。
左李鸿璋右刘秉璋
咸丰元年()举人,咸丰十年(),中庚申恩科二甲第八名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时年34岁。次年,曾国藩率湘军东下,开府安庆,广招人才。适逢刘秉璋回乡过安庆,拜会在曾国藩幕下主持机要的李鸿章。曾国藩素善相术,见刘后,大加器许:“刘某气象峥嵘,志意沉著,美才也。”于是将刘留下,命其协同李鸿章招募淮军。自始,刘秉璋投笔从戎。南征北战,平内乱,以功擢升侍讲,继而积功获振勇巴图鲁名号,先后升任江西、浙江巡抚。
刘秉璋征战照
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期间,力抗外侮,指挥了著名的“镇海之役”,维护了国家尊严。中法镇海之役,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完全依靠地方财力和兵力,坚持长达天的战斗,抗击装备优良的法国远东舰队的进攻和封锁,取得外交和军事上的全面胜利,也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唯一的海岸战役的全面胜利。
镇海之役,刘秉璋威名大振。光绪十二年(),擢升四川总督。
后因在查办“成都教案”中,刘秉璋不惧列强,维护民族利益,严惩教会杀人凶手和闹事首领,而对当地民众以训教慰之。如此查处,美、英教士不满,纷纷致电总署,要求惩办刘秉璋。清廷迫于无奈,以刘秉璋“任意废弛,有负委任”,“著行革职,永不叙用,以示惩儆”,将刘秉璋罢官归里。
刘秉璋督蜀十年,勤政廉洁,“以廉价勤俭倡全蜀官吏,禁绝馈献节寿一切世俗相沿之礼……”期间,曾主持补苴振理颓坏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庄裕筠经办,仍用竹笼古法。“时和年丰,人以福星颂之”。在他被革职离川时,地方民众自发夹道相送,乃至出现“绅民罗拜车前,送行者四十余里”的感人场面。
刘秉璋书法
刘秉璋归里,家居十载,立“少取金帛以自俭,广收寒士以为乐”为家训,潜心书斋,整理文牍之余,倾力于家乡教育事业。捐建三乐堂书院,发起并领衔捐资与乡绅共建南京庐江试馆,专为每年赴南京参加南闱乡试的庐江籍考生免费提供住宿场所,发给“膏火之资”(即灯烛、茶水、学习用具等费用);在庐阳书院、敬敷书院、崇文书院设立助学资金,资助贫困童生;出资在祖居地(矾山镇刘墩村)建造刘氏祠堂,领衔纂修刘氏宗谱,为教育刘氏后裔设规立训。
据上海博物馆藏《庐江刘氏宗谱》(宣统三年元和堂刻本)记载:“公既罢归,惟嗜读书,手不释卷,暇則与友人歌咏为乐。所著自奏议尺牘詩文集,各若干卷外,尤長於方輿之学。举平時所经历者,证以古事,笔之於书。又与同志创建三乐堂,以兴起後進。家居十余年,少取金帛以自俭,广收寒士以为乐。孜孜於此,几自忘其身经戎马、位至封疆矣。
刘秉璋年谱
刘秉璋以武功显于世的同时,亦以学识渊博而享誉朝野。其一生著述甚丰,共撰有《刘文庄公奏议》《强恕斋文集》《政典》《礼典》等共24种余卷。《清史稿》誉其为“皖北人才、晚清儒将”
受刘秉璋的言传身教,刘家第二代五兄弟,子承父志,后来也都曾风云一时。长子体乾,記名江苏補用道,曾官至四川宣慰使(省长),所谓两代人先后督蜀,一时传为美谈;次子体仁是举人,因不愿与袁世凯合作,遂弃官回家;三子体信,乃著名的学者,他关于楚辞类的藏书,被郭沫若称为海内第一;五子体道,太学生,出为公叔父讳友为嗣。五兄弟中最负盛名者,乃四子体智(晦之)身为良将之子,刘体智虽以父荫任晚清户部郎中,但他并没有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享受荣华,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和一种执着的精神,打拼自己的世界,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民国二十四年(),他毅然辞去中国实业银行总经理的位置,致力于收藏。数十年殚精竭虑,其文物收藏堪称海内一流,尤其是龟甲骨片和青铜器的收藏,世间罕有其比。
他牢记“少取金帛以自俭,广收寒士以为乐”之家训,淡泊为大。早在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人欲以高价收买其所藏文物,被果断回绝后,又欲请其出山,他辗转香港避扰。抗战胜利后,他的藏书楼——“小校经阁”,毫无保留向复旦大学学生们开放,凡来访者一律以礼相待,免费参观。
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将其所有藏品悉数捐赠给国家。年,十余万册藏书连同只箱子,捐给上海市文管会,后转入上海图书馆;年9月,捐献上古三代及秦汉时期的兵器件,由上海市文管会转交上海博物馆保存。为此,新中国上海市首任市长陈毅专题颁发嘉奖令,表彰他的爱国精神。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历经数百年,沧桑几经变幻,时代沉浮更新。家族文化不但能够记录每个人的生前身后,还记载族人的嘉言善行,用以激励后人,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也是家族发展繁荣变迁的文献史,也是一部教育书。家族文化是一个家族历史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与升华,文化的发展需要有历史的沉淀。家族文化见证了人们耕读传家、生生不息的精神、繁衍出千千万万个后代,是一个家族引以为傲并值得世代传承的“珍宝”。
人物简介
1、刘三(年~年),庐江县元和堂迁庐始祖,他于元末明初由婺源县迁徙庐江县,并于年占籍;刘三是刘亨二的长子,在堂兄弟中排行老三,所以取名前面加姓叫刘三。刘亨二的高祖父刘敬宗当时任徽州府婺源县教谕,所以就以婺源县作为自己的籍贯。
刘敬宗:婺源县教谕;
刘节:舍人;
刘清一:县薄;
刘抡:太学生;
刘亨一、刘亨二、刘亨五。刘亨二就是刘三的父亲后来侨居太平府采石矶镇(现在马鞍山市采石矶,国家5A风景区)
2、刘鼎澯(~年),字幼玉,号乙白。任广东省惠州市兴宁县尹。三公八世孙,《庐江刘氏宗谱》(元和堂一修谱,年)四个倡导修谱人之一。
3、刘士朗(~年),字元敬,鼎澯的侄子。《庐江刘氏宗谱》元和堂一修谱,年)四个倡导修谱人之一,寨基山下药狮庵和月山老堂屋主要出资人,去世以后他跟五叔鼎澯被安葬在月山老堂屋后面距离不到二十米的山上,坟前柏树树龄有几百年。
4、刘承恩(——)字亮功,二十岁从军,清代任广东潮州副将,广西后营总兵、都督佥事等职。康熙十八年()六月,剿吴三桂时战死。
5、刘今音(~年),家谱名平斗,试名今音,字式昭,号迟庵,秀才。元敬公孙子。《庐江刘氏宗谱》(元和堂二修谱,年)倡导修谱人之一,年参与刘氏宗祠祠基购买。
6、刘全裕(~年),家谱名五斗,试名全裕,字涵若,号南村,秀才。元敬公孙子。《庐江刘氏宗谱》(元和堂二修谱,年)倡导修谱人之一,年参与刘氏宗祠祠基购买,家谱中有几篇关于他的文章,曾经游历天下,写下多首、诗词和文章。跟《康熙字典》主编、当时宰相张玉书交往密切。
7、刘骥(年-年),字赤英,号超亭,乾隆癸酉科举人,丙戌科进士,原任安庆府教授,诰封文林郎。《庐江刘氏宗谱》(元和堂一修谱,年)四个倡导修谱人之一法健六世孙,三公十四世孙。
8、刘瑞麟(年-年),册名瑞麟,字际泰,号敬亭,禀贡生庚子科顺天举人。
9、刘震昌(年-年),字应聲,号香山,太学生。《庐江刘氏宗谱》(元和堂四修谱,年)五个倡导修谱人之一,元敬公五世孙。
10、刘怀昌(年-年),册名光祖,字逸琼,秀才,住肥西县三河镇。参与《庐江刘氏宗谱》(元和堂三修谱,年)和《庐江刘氏宗谱》(元和堂四修谱,年),是四修监订人之一,刘秉璋曾祖父。
11、刘体智(~年)民国官员、藏书家。字晦之,晚号善斋老人,安徽庐江人,晚清重臣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子,著有《善斋吉金录》《校经阁金石文字》等。
12、刘沛然(~年)民国官员,家谱名荣华,册名沛然,字静溪。安徽高等巡警学堂毕业,安徽庐江砖桥刘墩人。
(作者:刘光华、编辑:刘喜平)
资料来源(主要参考国家明清历史、合肥市和庐江县地方志、《庐江刘氏宗谱》(元和堂七修)和宗族部分80岁以上老人们口述以往所见所闻)
庐江刘氏宗族(元和堂)
十九世孙
刘勤开,出生于年,早年家住刘墩村小洼组,后来随父亲搬迁到月山组。
刘开树,出生于年,刘勤开的四弟。
刘建开,出生于年,作者的父亲。一直住刘墩村月山村民组。
二十世孙
刘式银,出生于年,家住刘墩村卜岭贾老村民组,砖桥乡林场创建后,一直在药狮庵工作。
刘光华,谱名式圻,字沐之,出生于年,小学、初中、高中都在刘墩度过,高中毕业读大学时离开家乡,现住马鞍山。
二十二世孙
刘喜平,出生于年,字哲铭,小学、初中、高中都在庐江度过,现居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