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物语婺州举岩
2023/5/19 来源:不详□沈志权
婺州举岩,既不是金华(古称婺州)的一块奇石,也不是金华人举着一块岩石,而是一款茶中名品。
壬寅谷雨后一日,与三五友人游完金华北山鹿田书院出来,见对面茶园有茶农对茶树进行深度剪修,感到莫名,于是上前询问:“眼下正是高山茶采摘时节,你们为什么要把好好的茶树剪掉?”茶农答道:“我们是临时雇来剪茶树的,想知道缘由,你们还是去问老板吧。”说着,手指不远处一位正在指导茶农修剪的男子。
原来男子是我们的熟人——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第十八代传人潘金土。他告诉我们:“婺州举岩茶,一般在每年清明至谷雨15天时间内采摘,谷雨之后就要对茶树进行重修剪,然后封园。也就是说,我们一年要用天的时间来养育婺州举岩来年的新茶,以确保它的品质。”说完,他邀我们一起品茶。我们疑惑:“现在?”他答:“对,就现在。我们在高山之上品茗聊天,不是更有趣吗?”
说着,他领我们来到茶园山顶。这里有一块用大理石砌成的观景台,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远处群山连绵,峰峦环拱;近处满山翠绿,时闻山鸟啼鸣;眼前鹿女湖波平浪静,水汽氤氲;脚下云雾缥缈,金华城区若隐若现。置身其间,恍惚兮似在仙乡,浩浩乎超然物外,真是一处喝茶的好地方!
潘金土在讲述婺州举岩的前世今生。
观景台一侧,早已摆放着热水瓶和茶具。潘金土邀我们席地而坐,从一旁拿过一个精致的锡罐,从中取出一包真空包装的茶叶,撕开封口,用茶匙舀出一匙绿茶,递给我们:“你们看,这就是今年的婺州举岩。”我们细观婺州举岩,外形蟠曲紧结,茸毫依稀可见,色泽翠绿油润。潘金土泡制好婺州举岩,为我们各斟了一杯。此茶,观之汤色黄绿明亮,闻之似有幽兰之香,品之鲜爽醇厚,回甘生津。大家齐赞好茶,潘金土道:“采云间公司有上万亩茶园,分布在七、八个地方,只有鹿女湖畔这块茶园产的婺州举岩才有这种淡淡的兰花香。这里海拔多米,四周群山环绕,终年多云雾,日夜温差大,水汽充沛,砂质红壤土层深,是养茶的绝佳之地。我们公司举岩茶园仅此一块,总面积60亩,全年产茶不到千克,因为稀少,所以愈显珍贵。而举岩茶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一千克茶约需4万个嫩头炒制。”我们一边品茶,一边听潘金土讲述婺州举岩的前世今生。
婺州举岩,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国贡茶历史上最久远的茶品之一。相传,秦时安期生与秦始皇在琅琊长谈三天三夜之后,推却秦始皇送他的千万黄金玉璧,并留书一封,不辞而别,一路南行。来到金华山,见这里奇山秀水,于是抛手杖于岩边,化为茶树,饥食松子,渴则饮茶,隐居于此多年,后御风而去。据说,鹿女湖畔的婺州举岩茶园就是由安期生的手杖茶树衍生而来。东晋黄大仙(初平)在金华山赤松观修道,见民众为眼疾所困,遂取岩边茶叶捣碎为民敷眼,眼疾得除,人称“举眼茶”。有九华山人造访赤松观,品茶后齿颊留香,且见茶树旁有奇石耸立,似仙人所举,于是口吟一联:“奇石仙人举,佳茗千古传”,“举岩茶”因此得名。唐宋时期,婺州举岩已成全国十大茗品之一,五代十国后蜀毛文锡《茶谱》载:“婺州有举岩茶,斤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也。”
鹿女湖畔婺州举岩茶园。
此后,宋吴淑《茶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田艺衡《煮泉小品》、方以智《通雅》、刘源长《茶史》以及清代《金华府志》、《金华县志》等古籍均有婺州举岩茶的记载。如《茶赋》云:“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渠红薄片,西山白露,云垂柳脚,香浮碧乳”;《本草纲目》:“昔贤所称,大约谓唐人尚茶,茶品益众,有金华之举岩,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煮泉小品》:“余尝清秋泊钓台下,取囊中武夷、金华二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芡而燥冽,金华则碧而清香,乃知择水当择茶也”;《茶史》:“婺州举岩茶……烹之如碧玉之乳,故又名碧乳。”
至明清两代,婺州举岩被列为朝廷贡品。据清康熙《金华府志》和道光《婺志》记载,明代始金华每年向朝廷进贡举岩茶若干,一直沿袭至清道光年间。清末以来,婺州举岩开始衰落,几近失传。年,经茶叶科研人员努力,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得以恢复,并在全国供销系统茶叶评比中连续三年名列浙江四大名茶之首。
胡招余(中)向潘金土(右)传授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
潘金土与婺州举岩结缘,源于年4月6日《金华日报》的一篇报道:《千年名茶“婺州举岩”面临湮灭》。报道称,由于人力、财力不济,后继乏力,婺州举岩茶园荒芜,制作技艺面临湮灭,其商标拥有者金华北山林场想给它找个“好婆家”。其时,下海经营了15年茶叶的潘金土已是茶业界的风云人物,他创立了联合国第一个有机茶示范基地和第一只有机名茶“金山翠剑”,并第一个在互联网抢注了“中国有机茶”域名,《人民日报》、新华社、《浙江日报》等权威媒体均有报道,被业内誉为“中国有机茶第一人”,他的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也成了金华市的茶叶龙头企业。潘金土看完报道后,觉得作为一个茶人,当地的千年名茶如果在他们这一代失传,将是莫大的耻辱!他深感作为龙头企业的责任和使命,以一个茶人特有的敏锐和担当,积极与各方联系沟通,从北山林场接过了这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婺州举岩国礼茶荣誉证书。
接手之后,潘金土雷厉风行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他成立专班,拨出专款,制定规划,对婺州举岩茶园进行改造,使荒芜的茶园焕发了生机;通过资源普查,民间走访,查找史料,终于在鹿田村找到了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第十七代传人胡招余。潘金土拜胡招余为师,并请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龚淑英为技术指导,学习掌握了从采摘、摊青、青锅、揉捻、二锅、做胚、整形、烘焙、精选、储存等整个流程的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终于成功恢复了这一历史名茶,并成为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第十八代传人;聘请陈宗懋院士等为顾问,开展婺州举岩原产地遗址保护,制定婺州举岩茶地方标准,挖掘婺州举岩茶文化,搜集记载婺州举岩的典籍17种,编辑出版《千年贡茶说举岩》,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品牌培育工作,使这一千年贡茶重放光彩。
婺州举岩浴火重生后,惊艳了世人,好评如潮,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至年,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先后被列入金华市、浙江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北京奥运圣火采集之际,婺州举岩作为中国和希腊友谊的信物,被希腊奥林匹亚博物馆永久收藏。同年,经商务部、外交部选为国礼茶赠送俄罗斯总统。年,婺州举岩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正式授予“中华文化名茶”称号。至年,婺州举岩茶传统制作技艺完成了参与联合国人类非遗申报。
奥林匹亚市长安东尼斯(前排右)接过婺州举岩茶并永久珍藏在奥林匹亚博物馆。
从山顶下来,回望茶园,见潘金土又带领茶农们忙开了对婺州举岩茶园的修剪,我似乎突然有所感悟: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以茶待客是中国古老的礼俗。一片小小的茶叶,一款茶中名品,积淀着深厚的中华历史人文底蕴,包含着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凝结着一代代茶人的心血和智慧,体现了茶人和品茶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境界。品茶,品得是一种文化,一种境界,无怪乎我们中国人称“茶为国饮”了。(本文图片由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提供)
作者简介:沈志权,教授,发表出版散文、小说、文论、专著余万字,现居杭州。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