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座文化厚重之城金华新闻
2023/5/16 来源:不详好一座文化厚重之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金华美,最美风景是文明;文明美,最美基因在文化。金华,古称婺州,建制多年,上史人物多位,文有宋濂,武有宗泽,医有丹溪,曲有李渔,素有“小邹鲁”之称。近代以来,红色翻译家陈望道、诗人艾青、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等闻名中外;金华还拥有金华火腿、金华婺剧等3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我市把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大力践行新时代金华精神,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理念,以城市精神增添城市魅力、文化地标提升城市品位、文化生活升华城市气质,努力建设文化厚重的全国文明城市。
婺州古城、金华之光文化广场等一批文化地标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网红打卡点;金华市文化发展指数连续两年排名全省设区市第二;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年婺剧11次晋京演出……
01
文化遗存焕发新活力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深邃的时光在金华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厚重的文化积淀,凝结成所有金华人共同的乡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城市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想不到金华山变化这么大,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叶圣陶先生笔下的双龙洞更加有趣了,又多了鹿女湖、双龙溪峡谷等新景观,让人流连忘返!”离国庆节还有一周,杭州游客李先生已提前带家人到金华山双龙风景区,感受旖旎的秋色。
年前,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览金华山,在《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中留下了4多字的金华山好故事。63年前,叶圣陶先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近年来,历史在金华山按下了“快进键”。从守着一个双龙洞,到开启“花漫金华山,水润婺州城”的全域旅游,构建起精品景区、特色集镇、美丽乡村“一体化”发展的全域旅游格局。年,金华双龙风景旅游区顺利通过国家文旅部组织的景观质量评审,成为全省唯一列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景区。
“两浙城池,以婺为首”。婺州古城是金华城市文化的源头,也是金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载体。这里每一条街巷、每一幢老屋、每一口古井、每一块石碑、每一棵古树都刻着深深的历史文化烙印。金华把婺州古城作为十大创建标杆项目来推进,为打造全国一流的历史文化街区倾尽全力。—年,在婺州古城多年的历史坐标中或许只是一瞬间,却是婺州古城变化前所未有的三年。
承载着金华人民的殷殷期盼和厚望,70多年前毁于抗日战火的万佛塔,于年成功在婺江之畔复建,以99.99米的高度和雄姿重现了“浙江第一塔”的风采,再现了金华府“气压江城十四州”的雄伟气势和金华人民孝善为先、信义和美的博大情怀。
金华历史看古城,古城历史看酒坊。从南朝沈约修建八咏楼,到宋代李清照寓居和吟咏金华,直至抗战时期名人穿梭金华,酒坊巷一巷览尽千年风云。在文明创建的东风下,酒坊巷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有效整合建筑资源,酒吧、书吧、非遗馆、创意坊,现代文创产业的植入重现了古街巷的昔日繁华。
城垣遗址公园重新修复、老六中华丽转身、“一街六馆”人流如织。古城历史街区在与现代城市生活的有机衔接中,焕发了勃勃生机,绽放出夺目芳华。年初,婺州古城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
老街老巷,是最有烟火味的地方。家住婺城区马路里的李大爷最近常爱到家门口的老巷子转转,因为这条街巷宛若一座婺剧文化“展览馆”。“有脸谱、剧照,还有戏服呢,真是难得一见啊。”作为一个资深婺剧戏迷,李大爷还自愿当起了导游,逢人就介绍起街巷的前世今生。
金华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对市区背街里弄进行了整体升级改造。怎么改造?市民最有发言权。“古街虽旧,却是金华的老底子。”“老巷深深,藏着的是老故事。”在充分参考群众意见之后,金华开始大力挖掘古老街巷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根据每条街巷的历史文脉及道路特点设置了不同主题,一街一文化、一巷一主题。通过手绘和墙贴等艺术形式展示和传承金华独有的文化特色和人文底蕴。
除了文化古迹复活,金华的非遗文化也重新焕发了活力。有着1多年发展史的金华火腿不断转型升级,利用火腿小镇这个平台,增加了火腿文化的传播,实现了产业和文旅之间的融合,位列浙江省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影响力十强;有着多年历史的婺州窑,窑火生生不息,近年来,中国婺州窑博物馆吸引游客无数,文化旅游成为金华又一张新名片。
年,金华第二届发展大会期间,与会乡贤感慨地说,金华不仅变美了、变雅了,更重要的是记忆中的金华回来了,这让他们魂牵梦绕、不舍离开。
02
文化地标实现大发展
文化地标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载体,同时又参与着地方文化的引领和塑造。随着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文化生活需要,休闲散步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刚需”,文化地标则是人们休闲散步的“首选之地”。
燕尾洲,被称为金华的“火腿心”,三江交汇,是金华文化地标最集中的地方。
坐落于此的中国婺剧院,是一座集歌剧、舞剧、戏剧、交响乐、音乐会、综艺演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在这里,每年至少上演场剧目,大多实行惠民票价,平均每场观看成本低于50元,受到金华市民长期追捧,剧院因此入围中国传统戏曲演出场馆活力十强。
在浙江婺剧团的龙头带动下,我市婺剧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年,和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良渚文化遗址等一同入选首批20项“浙江文化印记”,共同跻身浙江文化的第一梯队、顶级阵营,金华文化成为当之无愧的“浙江骄傲”。
中国婺剧院前方的燕尾洲公园里长虹卧波,被金华人形象地称为“彩虹桥”。设计灵感来自于金华传统舞龙习俗“板凳龙”。步行桥造型飘逸,结构轻盈,宛如舞动在婺江之上的两条巨龙。另外,桥的色彩汲取了板凳龙上灯笼的红黄两色,在蓝天、碧水、绿树的映衬下,颇富色彩张力。“彩虹桥”一建成,就成为市民群众休闲散步的热门地,日使用人数平均达6万余人次。
此外,燕尾洲公园还充分运用自然和生态的理念,对洲头湿地进行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体现了城市回归自然,“与洪水为友”的理念,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获得“世界建筑最佳景观奖”。
在燕尾洲公园不远处,是金华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最璀璨的文化地标——金华之光文化广场。作为金华现代科技文化的集聚地,它集“城市之光——城市展示馆、科技之光——科技馆、生活之光——青少年活动中心与市民活动中心”于一体,总投资超10亿元,是市委、市政府重点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文化标杆项目。
“城市展览馆可以让孩子读懂金华的历史,科技馆可以让孩子了解科学的奥秘,不仅自己家的孩子爱来这里,外地亲戚朋友到金华,我也推荐他们到这里参观。”市民程女士隔三差五就和孩子到金华之光文化广场游玩。
03
文化活动走向大繁荣
城市的本质,在于“诗意般地栖居”,从盼物质温饱到盼精神享受、从求基本生存到求生活质量,人们对幸福的期盼在延展,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日益增加。促进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不断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让金华成为人们更加向往的文化之城,这是金华文化工作者不变的初心,也是为之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金华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布《关于推进金华市区“百分之一公共文化计划”的实施意见》,在项目建设投资总额中提取百分之一的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和标准不断完善,建成了一大批市级、区级文化中心,为金华文化设施改善带来新一轮高潮。
如今,文化生活已经渗透到每一位市民的生活细节里,成为广大市民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
“体育中心一建好,我就把家搬到这边来了。”家住市区湖海塘的市民汪先生是一个体育爱好者,因为家住附近,“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他,每天都到体育中心场馆锻炼身体。近年来,市体育中心坚持服务为民、以免费或低收费实行常态开放,带动全民健身。年,体育中心共举办和承办了场赛事及活动,包括五国联合皇家马戏团巡演活动、中美青年篮球邀请赛等4场国际级赛事,让金华市民在家门口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乘着亚运会、省运会东风,金华正在新建赛艇皮划艇、马术、沙滩排球、帆船比赛场馆,以及拳击比赛热身副馆、轮滑小轮车比赛场等一批赛事场馆,将使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全省第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居全省第四的排名更加靠前。
此外,金华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市每个街道建立1个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建立1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所有建成的街道和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置标准、功能完善、服务全面,总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图书馆、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金华大力推进总分馆制及馆站联盟建设,盘活了全市图书馆和文化馆资源,打造15分钟城市阅读文化圈,到年末已在市区主要街区建成10家24小时的“悦读吧”自助图书分馆。其中“悦读吧”自助图书馆武警分馆列为国家军民融合的文化试点。我市还十分注重线上阅读,打造了“e+书房”,满足市民多样化阅读需求,自2月上线以来,访问人数已超过万人次。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农村文化礼堂是我市推进文化惠民的重要阵地。金华建成的文化礼堂超过1家,无论是总量还是五星级文化礼堂数量,在全省均处在前列,文化礼堂成为了真正的“乡村客厅”“非遗基地”“文化地标”“精神家园”。去年来,全市共建成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实现县、乡、村社三级全覆盖。依托这些站点,各地开展了大量的文化活动,形成了“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文化服务菜单”,累计开展活动2万余场次,服务群众数百万人次。
文以化人,日新其德。金华已经形成了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动能充沛的生动格局。深厚的文化底蕴,开放的城市精神,创新的文化思维,不仅丰厚滋养着金华城市的文化底蕴,更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