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实施方
2023/4/29 来源:不详北京权威雀斑医院 http://m.360xh.com/xinwen/kjzh/66642.html
金华高质量发展推进
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实施方案
(—年)
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定题、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核心任务,是重大政治责任,也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发〔〕24号)、《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年)》(浙委发〔〕17号)精神,按照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系统观念“五大工作原则”,结合“九市建设”和“四攻坚四争先”行动,突出数字赋能、拼搏争先,制定实施更加精准有力的工作举措,打造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浙中板块,经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制定“十四五”时期实施方案如下:
一、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四大战略定位”,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数字化改革为根本动力,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加快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到年,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阶段性标志性成果。
——创新驱动更加强劲,基本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浙中板块。经济总量持续扩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浙中科创大走廊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地位更加突出,产业竞争优势明显提升。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金义片区建设为统领的制度型开放取得显著进展,双循环发展先行市基本建成。创业创新创造动能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总量超过万户,市场大市地位更加巩固,民营经济强市基本建成。乡村振兴高质量推进。
——人民收入更加富足,基本形成高层次富裕的浙中板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万元,与人均生产总值之比持续提高;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占GDP比重超过50%。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基本形成,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73.5%、20万—60万元的群体比例力争达到42%。先富带后富路径持续拓宽,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水平明显提升。
——分配机制更加优化,基本形成高效率分配的浙中板块。分配调节功能充分发挥、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地区人均GDP最高最低倍差、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倍差分别缩小到1.9、1.5和2.2以内;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内部高收入人群收入差距持续缩小。财政保障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能力持续提高。“人人慈善”的现代慈善理念和机制广泛推行。
——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基本形成高品质生活的浙中板块。公共服务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按照全省“七优享”目标,更高水平推进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基本建成幸福宜居城市。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基本建成学前教育、公共卫生、养老照料等“15分钟公共服务圈”。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基本建成,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市人均教育投入达到全省中等水平以上,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差距系数持续缩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以上,儿童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5.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基本建成,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均衡、供给更加充分,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全民安心医保城市建设走在前列,大病保险选缴率达到95%,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控制在26%以下,人群主要健康指标全面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育儿养老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婴幼儿照护水平持续提升,优质养老面不断扩大,法定人员社保实现全覆盖。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加快推进,租住困难有效解决,老旧小区需改尽改,未来社区、乡村新社区全域推进,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达到20.6%。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低保标准增幅不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人人共享的数字社会加快形成。
——全域同城效应更加凸显,基本形成高水平协调的浙中板块。金义一体化、全域同城化发展效果更加明显,共建机制更加完善。核心区首位度和综合能级明显提升,金义都市区的经济势能和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金义新区建设全面推进。城镇化质量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以上,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到邻近省会城市2小时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和相邻城市半小时联系圈”。
——人文和谐之美更加彰显,基本形成高素质文明的浙中板块。文化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信义和美、拼搏实干、共建图强”的新时代金华精神深入人心,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社会新风尚更加鲜明,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现代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覆盖,文化供给更加丰富,“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覆盖率%,市、县、乡三级文化设施覆盖达标率%。文明好习惯养成实现率达到91%,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生态宜居品牌更加响亮,基本形成高标准美丽的浙中板块。浙中花园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森林城市群。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逐年提高,全市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达到%,城市步行10分钟可达公园绿地,公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明显增强。碳排放达峰行动深入实施,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绿色产业发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清洁能源发展位居全省前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推行。“垃圾革命”和“无废城市”建设走在前列。
——整体智治格局更加稳固,基本形成高效能治理的浙中板块。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体系基本建成,“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创新全面深化,法治金华、平安金华建设一体推进,清廉金华建设纵深推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成为鲜明标识,全面从严治党成效进一步彰显,基本形成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的现代化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彰显,公民法治素养大幅提升。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高水平完成,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更加完善,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万人犯罪率、万人成讼率逐年下降,网络空间更加清朗,群众满意度全省领先。
二、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1.打造浙江中西部科创中心。深入实施人才科技攻坚行动,以超常规举措推进“三年六突破、五年十倍增”,优化“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生态,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快推进浙中科创大走廊建设,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光电信息等重要主导产业和光膜小镇等重点发展平台,构建“一廊六城”创新格局。深度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区域创新网络,健全完善金华(上海)科创中心和人才大厦运营机制,加快建设金华(北京)科创中心、金华(深圳)人才大厦等,形成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四大人才科创“飞地”布局。打造以“科技大脑+未来实验室”为核心的重大应用场景,加快落地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复旦大学金华智联健康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金华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培育新型研发机构40家,加快筹建浙中实验室。加速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亿元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00家,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全覆盖,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明显提升,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到人。深化“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全面落实“双龙引才”新政,深入实施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双龙计划”等引才计划,办好金华发展大会、工科会,每年招引顶尖人才超百名、硕士博士超名,引育技术技能人才超10万名、大学生超10万名。坚持引才和留才并重,持续放大“双龙人才基金”杠杆作用,深化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障等“金华籍人才”专项服务,优化“人才码”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覆盖广泛、运转高效的人才服务网络。探索县域创新发展新路径,支持永康打造全省县域经济治理改革范例和林草装备科技创新园,争取金华科技城、金兰创新城、义乌科技城创建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培育一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大力发展国防科技,推进军民协同创新。
2.强化产业转型攻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动“数字化、集群化、服务化、品质化、绿色化”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大力推进金义新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平台、义乌智能显示材料产业平台、金华之心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全面塑造网络游戏、视频直播、影视制作等数字产业新优势,争创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力实施万台“机器换人”、千企智能化改造、百项智能化示范项目,建成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每年培育智能工厂、数字车间30个以上,打造“5G+工业互联网”国家试点。深入推进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支持金华开发区创建省高能级战略平台,高水平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升级行动,推进永武(缙)五金产业带等建设,加快培育4个千亿、4个五百亿和“N”个超百亿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重点细分行业产业链提升工程,大力发展五金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现代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量子通信、新材料等未来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3%以上。深入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打造全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示范区。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和数字化评价倒逼机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散乱”整治力度,每年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家以上,整治低效工业企业0家以上、新增工业用地面积2万亩以上,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年均增长17%以上。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培育壮大现代物流、数字贸易、科技服务、金融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特色重点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培育5个以上两业融合试点区域、10家以上试点企业。深化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品牌强市建设,支持东阳创建国家级木雕及红木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综合实验区,一体打造名品名企名产业名产地,打响“金华制造、金品金华”品牌。
3.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节点。高标准建设自贸区金义片区,大力开展贸易、投资、资金、运输、出入境“五个自由”改革,加快形成与国际贸易投资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打造国际小商品自由贸易中心、数字贸易创新中心、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港、制造创新示范地和“一带一路”开放合作重要平台。建立健全联动发展机制,推动金义综保区和义乌综保区联动创新发展,加强与上海自贸区试验区、浙江自贸区试验区其他区域、联动创新区联动发展,争创义乌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东阳红木自贸区联创区。构建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加快金义综保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中国五金物流港保税区(B型)、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建设,打造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纵深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实施物流、贸易、创新、生态通道西延行动,加快华东国际联运新城、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建设,金华—义乌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万标准箱、海铁联运量达到40万标准箱,打造宁波舟山港“第六港区”。推进“义新欧”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优化西欧、中东欧、中亚等精品线路,扩大返程进口,力争年开行超列,打造长三角中欧铁路班列枢纽中心。加快推进中国(义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eWTP全球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全球化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力争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额达0亿元,打造“网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推动与非洲国家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扩大中非文化交流合作周暨中非经贸论坛影响力,打造中非(金华)经贸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落实有序取消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规定,持续开展“千场展会促消费”活动,推动电商、网络直播等线上消费平台健康发展,构建“实体商业+智慧商业”新模式,打造浙江中西部消费中心。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拓展文化创意屋、网红打卡点、文创集市等消费新场景,打造具有金华特色的夜间经济新IP、全省样板街区。推动内外贸一体化顺滑切换,做强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标准)博览会、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支持永康开展省级内外贸一体化综合试点,推动消费回流,打响“国货新潮”品牌。
4.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加快民营经济强市建设,全面落实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深化“无证明城市”、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一件事”、商事便利化等改革,探索建立“首违不罚”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全市营商环境便利度达到90以上,打造营商环境最优、便民服务最优、机关效能最高“两优一高”市。更好发挥民营经济学院作用,深入实施“青蓝接力工程”、新生代企业家“双传承”计划,着力培育民营企业家后备军。全面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一企一策”规范有序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上市,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强化国资国企推动共同富裕战略功能。深入开展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推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东阳中国木雕城、华东(金华)农产品物流中心、兰溪纺织品市场、浦江水晶城、磐安中药材市场、花园红木家具市场等龙头市场提质发展,打造现代商品市场示范市。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升级工程,大力实施“雏鹰行动”“雄鹰行动”,提升小微企业园、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各类载体综合功能及带动作用,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面落实“三服务”2.0版,健全完善降本减负长效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持续健康发展。
5.着力提升高端要素保障能力。深入实施招大引强攻坚行动,深化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推行专业招商、大数据精准招商,力争引进国内外强、中国民营经济强企业投资项目15个以上,行业领军企业投资项目25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项目35个以上。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大力推进“两新一重”建设,扩大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现代产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多元投入,力争完成投资亿元以上。深化“标准地”事中事后监管省级试点,建立城乡一体的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加强“青春期”“放水养鱼”企业用地保障。探索建立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作用,加大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政策力度,建设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和技术转化交易平台,打造浙中科技大市场3.0版。构建数智化区域金融运行体系,大力发展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文化金融、物流金融等产业金融,支持自贸区金义片区开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试点,加快建设以多湖中央商务区、义乌丝路金融小镇为主体的浙中金融中心。推动金融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义乌商城征信平台与省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互联互通,义乌Chinagoods平台、永康总部中心与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深度对接。深入实施“尖峰行动”,畅通股改挂牌上市、并购重组渠道,新增上市挂牌企业家。加快推进普惠金融改革,开展首贷户拓展行动,健全涉农金融机构和涉农金融产品体系,推广实施“整村授信”模式,构建金融服务共同富裕政策制度。
三、打好全民增收组合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6.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高质量就业提升工程,充分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创业空间和新型灵活就业增长点,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力争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整合盘活各类就业补助资金,建设“就在金华”“智配直享”、失业人员“就帮到底”等就业服务数字化平台,健全统筹城乡、线上线下一体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培训、托底安置和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开展“无欠薪”行动,探索完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深化“智慧仲裁”等多跨场景应用,打响“金华安薪”品牌。实施新时代金华工匠培育工程和“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快智慧技能培训一体化平台建设,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35%,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万人次、参加培训人员平均提升一个技能等级。加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和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开展精准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7.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实施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开展“大众创业、全民增收”行动,掀起新一轮全民创富大潮,缩小先富与后富的差距。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工资指导信息发布制度,力争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以上。全面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规范发展财富管理行业,鼓励依法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使民众分享增值收益的金融产品,支持企业实施灵活多样的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鼓励上市公司提高现金分红比例。实施农民致富增收行动,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乡村屋顶光伏工程,培育万名农创客,激活万幢闲置农房。推进农家旅游致富计划,推广武义、磐安等地农家乐、民宿经济做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发展省级以上休闲乡村和农家乐集聚村50个、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家、规范化农民合作社家。健全“两进两回”长效机制,实施新乡贤带富工程,培育一批乡土人才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民持股计划,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抵押等实现形式,建立全市一体化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深入实施“百县万品”协作共富项目,支持浦江、武义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加快华东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打响“金农好好”品牌。
8.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计划,健全扶持中等收入群体后备军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激发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增收潜力,让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充分吸引海内外高素质人才、大学毕业生来金就业安居。完善为劳动者增加收入、减轻负担的政策和制度,切实减轻中等收入家庭在教育、医疗、养老、育幼、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压力,稳定中等收入群体,优化中等收入社会结构。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规范招考选拔聘用制度,保障不同群体发展机会公平,畅通社会流动渠道。
9.创新实施先富带后富“三同步”行动。实施绿色发展重点县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对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的山区县推行“GEP论英雄”改革,实现生态质量、绿色发展、幸福宜居全省领先,与全市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5左右。实施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建立县村户一体帮促机制,派强用好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和驻村工作组,市县联动每年向全市乡镇(街道)派遣各类科技特派员。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快相对薄弱村第二轮消薄,组建强村公司,完善“飞地”抱团机制,探索向薄弱村派遣金融特派员,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行政村全覆盖,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到50%以上。以全面推进全域党建联盟为牵引,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探索党建统领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健全社会资本、公益组织开放式共同帮促的激励机制。实施低收入群体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健全“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动态清零机制,总结推广磐安“我们的幸福计划”经验,统筹推进产业、就业、金融、消费等帮扶举措,促进低收入群众稳定增收。加大下山搬迁支持力度,总结推广武义下山脱贫工作经验,引导高山远山、生态功能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群众向城镇加快集聚,保障搬迁农户平等享受迁入地公共服务。
四、探索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构建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
10.创新完善初次分配机制。依法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完善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完善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积极稳妥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报酬。探索建立符合教育、医疗、文化等行业特点,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体系,完善以岗位和绩效定薪酬的人事管理制度。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健全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和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探索数据交易试点,推进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制定实施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政策,实施知识产权预警、专利导航工程,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加快建设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
11.创新完善财政政策制度。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和中长期规划管理,提高各级财政对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中长期保障能力。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力度,解决好民生“关键小事”,强化可持续保障机制。完善市区财政体制,统筹规划、分类实施、促进市区两级均衡发展。加大财政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建立健全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更加精准高效直接惠企利民。进一步推动涉农资金实质性整合,细化落实支农资金管理机制重构相关制度,优化农口转移支付方式。持续优化“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财政资金配置,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12.建立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慈善褒奖制度,鼓励和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兴办社会公益实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打响“慈善金华、大爱之城”品牌。健全有利于慈善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枢纽型、资助型、行业性公益慈善组织,扶持发展应急救援和救助类慈善组织,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慈善组织网络。倡导“慈善一日捐”等全民性慈善活动,用好慈善服务信息平台,实现慈善资源和慈善服务需求精准对接。探索推广“共享粮仓”、捐赠股权、有价证券、“网络电商+慈善”等模式做法,引导鼓励发展慈善信托。完善慈善组织监管制度,规范各类募捐活动,打造阳光慈善。
五、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推进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13.打造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深入推进全国教育现代化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全国教育行政执法项目改革试验区等国家级试点建设,持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扩充优质教育资源,迭代升级“互联网+教育”,争创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打响“学在金华”品牌。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制定实施发展学前教育第四轮行动计划,二级以上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到75%、91%以上,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力争达到90%以上。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义务教育城乡共同体建设全覆盖,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达到60%以上。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大力整治校外培训机构,高质量推行小学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加快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深入实施“一校一品”特色工程和名校培育工程,培育一批示范引领名校,引进一批优质品牌学校,创建一批特色高中学校。加快产教融合,建成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4所,省级高水平专业群9个,推动普职融通实现重大突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提升到50%以上,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加快浙中高等教育高地建设,深化与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市校合作,大力支持浙江师范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确保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双高”建设高质量推进,支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省“双高”建设。高标准建设金华学院,支持其他在金高校高质量发展。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特色教育质量。探索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推动金华广播电视大学转型成金华开放大学,提升社区学校、老年大学等办学条件和水平,实现终身教育丰富便捷,满足人民群众时时处处学习的需要。探索开展教育领域人事制度改革。
14.打造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持续实施健康金华行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主要健康指标位于全国前列。全面推行“健康大脑+医院”,迭代升级“智慧医疗”新服务,实现“一键就医”。加快建设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监测预警、精密智控、医防融合等机制,打造省内一流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平台。深化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医院提档升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和村级卫生服务“网底”工程,实现“医院、医院、村有基层公立医疗机构”。高位推进“医学高峰”建设,建成3家本科医学院校、10医院、10个高影响力专科,引进名高层次人才,医院为主体,浙大四院、医院为依托,医院医院群。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引导社会办医规范发展。建设综合性现代化中医医疗体系,创建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提升“八婺中医药”影响力。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扩面,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80%以上,提升全民健康体检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妇女儿童健康促进行动,实施青少年明眸皓齿工程,完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降至8.5%以下,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达44%以上。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15.打造全民安心医保城市。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选缴保费”大病保险为延伸、医疗救助为托底,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医保治理现代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深化住院“病组点数法”(DRG)和门诊“APG点数法”付费改革,积极探索特定领域、特定人群付费改革,提升医保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全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先行地。创新医保基金监管方式,完善全领域、全流程的医保基金安全防控机制和闭环监管,健全医保信用体系,打造全国医保智能监控示范点。完善医保公共服务体系,推行首地办结制,实现高质量全市通办,推动全省、全国通办。深化医保数字化转型,全面推广医保电子凭证,进一步扩大医保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和范围,满足参保群众“不见面”就医需求。
16.构建育儿养老优质服务体系。制定实施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落实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措施,适当延长生育妇女产假,加强生育妇女就业、工资待遇等权利保障,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多渠道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就近托幼服务覆盖城镇小区,每千人口拥有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数达到4.5张,乡镇(街道)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50%以上。深化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布局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健康养老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广磐安新型养老服务试点模式,实现康养联合体县(市、区)全覆盖。完善养老护理员教育培训、技能认定、信用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护理员提高到25人以上。健全长期照护综合保障体系,探索解决失能失智老人护理难题,护理型床位占机构床位数的58%以上。全面建立以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居家社区探访关爱制度,加大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拓展完善老年大学等阵地网络,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活动。完善老年人优待制度,推动老年人优待证全市通办通用。有效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促进老有所为。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可持续的养老保险体系,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改革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实行鼓励多缴费、长缴费的激励机制,探索提档补缴政策,大幅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缴费补助,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
17.推进幸福安居工程。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创新土地出让方式,推进商品房现房销售试点,稳定地价、房价和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构建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统筹住宅用地供应,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政策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基本实现城镇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建设棚改安置住房(含货币安置)3万套。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和存量闲置房屋改建等方式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新增租赁补贴1万户。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监管,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全面开展城乡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大力落实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即时救助机制,探索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机制,动态消除危房安全隐患。提升住房设计水平,打造现代宜居型“婺派民居”。
18.构建系统完备的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深化新时代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强化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政策系统集成,简化救助流程,构建以智慧平台为载体、专项救助为重点、多元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时代社会大救助体系。创新智慧大救助模式,迭代升级大救助信息系统,实现经济状况统一核对、救助对象精准认定、救助需求统一发布、救助绩效精准评估。探索低保救助对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覆盖人群,推进分层分类精准救助,确保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有基本保障。加大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力度,拓展对象范围,实现应救尽救、应援尽援。完善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提高救助水平。推进预防性、发展性救助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县级救助服务联合体,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占当地救助资金3%以上,推进由物质型向“物质+服务”转型。实施人文关怀和社会救助幸福清单全覆盖行动计划,实现救助“一件事”惠民联办率%,救助家庭关爱率%,救助幸福清单问题联办解决率%。建立困境妇女、五类重点青少年关爱服务体系,完善特殊群体的福利保障政策。健全残疾人服务保障和困难职工帮扶机制。推进“老兵智享”退役军人事务领域数字化改革,健全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机制。
19.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数字化改革。完善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政策制度,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型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投资兴办普惠性非营利性的教育、医疗、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等服务机构,引进国内外优质社会资源,打造高质量和国际化的公共服务品牌。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探索完善公建民营、民建公助、委托代理服务等模式。加强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机构监管体制建设,健全准入、评价、激励、退出等机制,促进公办民办机构公平竞争、规范运营、协调发展。深入开展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充实丰富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文体等线上消费业态,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程度超80%,支持浦江创建数字生活新服务样板县。实施全民共享数字红利行动,制定消除数字鸿沟的政策机制,创新更多数字惠民载体,提升数字技术普惠功能。加快实现5G和千兆网络基站乡镇以上全覆盖。
六、加快都市区全域一体化发展,不断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
20.加快推进都市区同城化。深入推进空间规划一体化,编制实施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分级分类型、全域全要素、全程全方位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着力推进金华市区和义乌市聚合发展,高标准建设金义新区,做强金义主轴和发展主核,打造成为长三角南翼国际性特色城市。深入实施共建项目攻坚行动,积极推进金兰、金武、永武和义东、义浦、东永、东磐等毗邻区战略合作,每年滚动实施一批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