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婺源龙脉保卫战中的部分历史细节
2023/4/20 来源:不详《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一文载于马伯庸新书《显微镜下的大明》第二卷,该文围绕起始于万历二十八年(年)徽州府婺源县的龙脉与文气之争,叙述了前后长达六十四年的大明县域政权与灰户之间的纷争。这里主要就这篇文章中出现的部分历史细节进行探讨。
一、纷争起源地之紫阳书院
文初提到的知县、县丞以及乡宦等人聚集在紫阳书院,为的是讨论前一天抄回的乡试名单。这个紫阳书院,其实是很有来头的,文中其实也提到了,婺源县是朱子故里,其实严格来说应该是朱熹的祖籍。朱熹,号晦庵,又有个别称叫做紫阳先生。相传当年朱熹曾回过婺源两次,并进行了讲学,但是紫阳书院并不是朱熹创办的,而是后世为了祭奠朱熹而创办的,最开始这个书院也不叫紫阳书院,而叫晦庵书院,这个晦庵是朱熹的号,后来才改成紫阳书院,紫阳先生是朱熹的别称,至于为什么改名,原因并不清晰。紫阳书院后多次经历兵火与修复,以至于历史上的名气不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等。
明朝书院盛行二、文气与龙脉的关系
婺源县因为在乡试中屡屡失意,引起了当地有识之士的反思,后来有个叫程士法的生员提出个猜想,是不是因为风水出现了问题,影响到了当地的文气,因此才造成乡试失利。这个想法如果放在当今社会,大家肯定会认为这个人脑筋有问题,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居然因此而引起了旷日持久的龙脉之争。
堪舆学历史悠长但是仔细一想,其实这里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文初也说了,婺源是朱熹的祖籍,朱熹是宋代理学家,儒家之集大成者,程朱理学影响了元明清三朝,婺源县可是一等一的文华毓秀之地。然而问题出来了,龙脉之说应该是风水里的理论,而风水学无论是由道家还是阴阳家或者其他学派衍生出来的,至少和儒家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那么为什么那么多士子乃至明朝政府都支持这一论调呢,这里就很有问题。
其实这个也很好解释,有些喜欢旅游的人可能会发现,有些地方的寺庙,里面既有佛家神仙的雕塑,也有道家神仙的雕塑,儒道佛其实很难完全分开,特别是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发展,三家很多文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严格区分。风水堪舆之说,在历史文化上曾经占据很大的位置,而信奉这个学说的,儒生可以说还占很大部分,因为风水学里的部分理论和儒家理论有共同之处,再说孔子也说过嘛,“卜其宅兆而安盾之”。儒家人物信奉龙脉风水,这也是说得通的。
三、有明一代石灰的大名
灰户为什么屡禁不绝,其中既有个人经济利益在里面,也有地方豪强与商帮的利益在里面,牵涉太广,所以难以根除,其实在有明一代,石灰是很有名气的,明朝名臣于谦写的《石灰吟》传颂至今,可见在明朝的时候,石灰产业是很发达的。关于石灰的最早使用,历史上有多种说法,目前还没有人专门编著石灰史,但是作为建筑、日用乃至炼丹的材料,石灰的使用面比较广,特别是嘉靖皇帝喜欢炼丹,明朝时候的石灰多由石灰岩燔烧而成,嘉靖皇帝使用的石灰用的是不是婺源的原料,这个得留给历史学家去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