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县富堨中堨读还是h
2022/10/2 来源:不详地名常常有“雅化”的趋势,学者王振忠曾对徽州(年被改名为黄山市)以及新安江流域皖南丘陵地区明清以来地名的考察,证明了这一点。徽州许多地名确实经历了雅化过程。因为地名是人们纳福祈祥的一种方式,往往反映出祈求吉祥的心理。可是,我们发现其中一例“被è化”了的徽州地名——据《全国乡镇生僻地名列名表及生僻用字读音》,“歙县:富堨è镇”。
古人为使水反流而筑坝,主要是为了灌溉,其中的名作有都江堰等,而在古徽州,则用“堨”字。据地方志,歙县富堨镇得名于富资河上的拦水灌溉“富堨”工程,隋义宁二年(公元年)由沙溪凌姓建造。唐初凌姓在富堨村边改建隆堨,宋元之间汪姓迁入,由汪姓筑坝、凌姓疏深,灌溉水田亩。到年洪水,隆堨全毁,兴修加固砌成浆砌石坝,长米,高2.4米,干渠6公里,灌溉水田亩,当地乡镇因此名为“富堨镇”。
“堨”读è,是没有调查导致的结果——其正确的读音是当地人所发的hè。
据《新华字典》第10版,发è音的字共21个,“苊呃轭垩鄂谔萼腭鹗锷颚頞”是形声字,多是词义单一的专有名词。此外是“厄扼恶饿愕鳄遏噩”,其中“恶、饿”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由“恶”组成的双音节词“恶劣、恶习、恶霸、罪恶、凶恶”等无一不是贬义词。
除非是迫不得已,否则谁也不愿去体验“饥饿”。“厄运”或“噩梦”都是不被欢迎的,即使“惊愕”的滋味也不好受,而“鳄鱼泪”也是个否定色彩颇浓的词眼儿。“扼要”似乎是中性词,但文学作品中的“扼腕叹息”给人深刻印象。被“遏制”的事儿,往往是不受欢迎的。音è的“恶、饿”高频出现,使“富è”听来不是“富恶”就是“富饿”——为富不仁?不对;既富还挨饿?不妥。
总之,“富堨”不该读“富è”。
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记录语言,音义属于语言,形是文字固有的。汉字在书面作品中使用的情况叫“字用”。确定字用依据的是汉字具体的使用职能。记录同一个词的不同字形可算同一个字,比如说“泪”和“涙”是同一个字,即“异体字”。
由于造字方法的不同(或即使造字方法同为形声,但采纳的声符与义符未必相同),古书中存在大量的异体字,《康熙字典》所收字中异体字居然占40%。异体字有分有合。在某个历史阶段,互为异体的两个(或几个)字除了字形不同外,音义和功能完全相同,甚至可互相替换。与之相对的情况是,记录不同词的相同字形则可算不同的字,比如“体”,古代读bèn,表示愚笨;现代读tǐ,表示身体,二者虽然形体相同但可算两个字。“跑”,大家熟悉的是奔跑、跑步的意思,长跑、短跑等户外运动,而杭州“虎跑泉”中的“跑”是动物以足刨地的意思,音páo;今“跑步”的“跑”读pǎo,音义皆不同,是典型的“同形字”。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第82-83提到:“古汉语中有一些词,它们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毫无关系。”举例说,“该”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义,而这后起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之间,我们看不出继承的关系来。虽然《说文》:“该,军中约也。”段玉裁注:“凡俗云‘应该’者,皆本此。”但是“军中约”的意思没有史料可以证明。
又如“抢”字,现代是“抢劫”的意思而古文中“突过”或“撞”的意思,都与“抢劫”的意思无关。再如“寻找”的“找”。《集韵》有个“找”,那是“划船”的“划”的异体字,和“寻找”的意思无关,读音也完全不同。像这样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是少数。这少数字,有的只是同一个字,古今用法不同,表示不同的词;有的则是因为我们的研究不够,它们的来历还没有被发现罢了。
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堨”上。《说文解字》收录有“堨”字,释义为“壁间隙也”,惜没有文献用例支持。据《汉语大词典》,“堨”是一字三词:堨1yè,堨2ài,堨3è。记录不同词的相同字形可算不同的字,堨1、堨2是“同形字”关系,本文探讨的地名“富堨”属于“堨3”(但不读è),后出,段玉裁所谓“后人所用俗字也”,与堨1、堨2是“古今同形字”关系。
查《二十五史》加上百度搜索,所有的“堨3”都不可释为“壁间隙”:要不释义为动词(a)筑堨截水,要不释义为名词(b)拦水的堰,是典型的“名动合一”:(b)可以看作(a)的引申义,因为“筑堨截水”的结果就是“拦水的堰”出现了,二者是因果引申。
壹《水经注·涑水》:“惟山水暴至,雨澍潢潦奔泆,则盐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径,防其淫滥。”
贰《新唐书·张说传》:“削峦起观,堨流涨海,俯贯地脉,仰出云路,易山川之气,夺农桑之土。”
叁元揭傒斯《重建济州会源闸碑》:“明年,皇帝建元,至治三月甲戌朔,侯朝至于河上,率徒相宜导水东行,堨其下上而竭其中,以储众材。”
肆《三国志·魏志·刘馥传》:“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茄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畜。”
伍《王安石全集卷第四十七·赐知唐州光禄卿高赋奖谕诏》:“卿招怀饥流,垦辟荒梗,缮修陂堨,绩效具昭。
前3例是动词语法,后2例是名词用法。这样的用例提示我们:水利工程“堨”与“陂”同类,兴修目的是“溉稻田”,其结果是“有畜”。有蓄、使生活富足,“缮修陂堨”者理当获表彰、被提拔。
农耕时代的最大愿望是风调雨顺、禾稼丰收。为了灌溉,先民开渠筑坝修陂挖塘,在落差较大、“山水暴至”的山区则有用“堨”字的,至今仍有许许多多带“堨”的地名活在当地农业人员的口上。徽州人没有选用“碣”表示“(筑)坝”义,是因为“碣”已经名花有主——“碣jié”有自己特殊的音义——“碣”,尽管从形音义三方面往“(筑)坝”方向理解也是畅通无阻、毫无障碍的。
这里,顺便说一个“堨”的异体字“渴”——《袁家渴记》的“渴”。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年)九月二十八日,谪佐湖南永州的柳宗元“与其徒”坐城西法华寺亭望西山,觉得景色奇异,于是披荆斩棘,开始了一次连续的探险游,发现并开辟了钴鉧潭、小石潭和袁家渴等景点,写出了有名的《永州八记》。其中《袁家渴记》,开篇有一段文字:“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
一代文宗柳宗元在记载“水之反流者”时用“渴”字记录永州方言hè。“水之反流者”,可理解成“使得水回流的东西”,这东西,当是挡水的坝,古代用土或石块筑成。永州当地百姓对它的称呼,在外地人柳宗元听来,与“褐”同音,但又与“水”有关,于是就随手写成了“渴”字。——“堨”与“渴”的声符一样,都是入声字“曷”,而义符分别选择筑坝的材料和筑坝的地点,是着眼点不同,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筑)坝”义的“堨”是个典型的形声字,声符“曷”还可能是“遏”的减省——“(筑)坝”具有挡水功能,其实就是“(壅)遏”制了水流的正常运动——水未必全部往低处流,而是部分按照人的意志往某个方向流动。如果这样,则“(筑)坝”义的“堨”更是个会意兼形声字。
“异体字”是与“正体字”相对的概念,是音义和使用功能相同而字形不同于正体字的汉字。不同于柳宗元选用一个与常用词“(口)渴”完全同形的字,徽州人则起用了个几乎死去的“堨(壁间隙)”字,简直是“借尸还魂”!虽然两个“渴”字极易混淆,但因为柳宗元的著名与注明,所以“渴hè”在工具书中有一席之地;而“堨(壁间隙)”差不多是个“死字”,加之没有名人效应,所以虽然“堨”被徽州人广泛使用且具有足够的区别性,但编工具书有袭旧的传统,而且编者们往往不是体力劳动者,田野调查也不够,可能根本没有机会了解水利工程“堨”,当然对其音义也就无从知道了。
据平田昌司()[5],“堨”(拦水坝)在休宁海阳镇读[xu:],35调;“堨”(坝)在祁门祁山镇读[xu:],33调;“堨”(水坝)在婺源紫阳镇读[x],51调。考虑到家庭妇女和乡村居民一般很少离开母语的环境,不必会听、说外地方言,所以笔者有意调查过一些长期从事户外体力劳动的农村女性老人,结果发现:“堨”在徽州大地依然普遍使用,且各区县发音无一例外地都带声母[x-]。
同调并列式双音词的两字都是仄声的话,一般以上去入的次序为先后;发音原则一般是,发音部位依照口腔由小到大、由合到开的顺序,或依照舌位由后到前的顺序。复音词尤其是人名与地名的发音,尊重自然发音的习惯,及追求发音的顺口。如“富堨”读fù’è,是非常拗口的;而读fùhè,无论口腔的大小、开合还是舌位的前后,都符合自然发音习惯。地名的交往功能决定了在地名用字的音、形、义三要素中,音尤其重要。“富堨”如读fù’è,既不符合字义情理,也不符合发音习惯。
事实上,富堨的“堨”,当地人就读hè。“堨”音hè——“(吆)喝”、“褐(色)”等字与它有共同的谐声偏旁。阙维民()主张“有普通话读音依据的方言读音用字,可以审定为方言读音”,徽州地名用字“堨”具备读音为hè的汉字基础和普通话读音依据。“堨”在徽州流行时间长、使用空间广、使用频率高,将其读音审定为hè,符合“从俗原则”。
在当地人口中,歙县及徽州(黄山市)其它区县对灌溉工程“堨”的读音基本一致,都带声母[x-],可是工具书失收此音。此外,《通用规范汉字表》(年8月12日征求意见稿)亦未收安徽省徽州地名用字“堨”。
地名除继续承担着交往功能外,还为许多领域的研究与开拓提供释疑的钥匙。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是我国现代地名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在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过程中接触到许多地名学问题,深感地名对历史地理、社会经济资料具有重要的佐证意义。
徽州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徽州的堨不计其数。徽州以中低山、丘陵为主,玉米和甘薯这两种适宜在山区种植的粮食作物明末清初才引进,此前村落多集中在盆地与河畈。罗愿叙述徽州的自然环境云:
“新安为郡,在万山间。其地险惬而不夷,其土骍刚而不化,水湍悍,少潴蓄。自其郡邑固已实践山为城,至于四郊都鄙则又可知也。大山之所落,深谷之所穷,民之田其间者层累而上,指十数级不能为一亩。快牛剡耜不得旋其间,刀耕而火种之,十日不雨,则仰天而呼;一遇雨泽,山水暴出,则粪壤与禾荡然一空。”(《新安志》卷二叙贡赋)
徽州歙县地形尤其复杂,地势陡峭,河流落差大、源短、流急,洪峰来势猛、历时短,涨落快……洪、枯流量、水位,相差悬殊。用清代学者许承尧的话则是:“农力最为勤苦,缘地势陵绝,厥土骍刚而不化。水湍急,潴蓄易枯……”
所以历朝历代建堨筑堤修桥都被列入“大事记”。掘土为塘,垒石为坝,蓄水灌溉农田,是歙县传统的水利工程。“堨”这种水利工程,是用土石筑坝挡水、引水,使水(部分)反流、分流,灌溉较大面积的农田。虽然也有草坝、软坝(用炭篓装河沙卵石堆成)、木桩坝和桩石混合坝,但为防被冲毁,堨坝多以块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如清乾隆《歙县志》卷20《杂志下·拾遗》(第页):“邑灵山之水,曰大母堨、小母堨……《郡乘赋》注云:双桥郑处士绍甃石为堨,截水灌田。”
用土石筑“堨”挡水灌溉,是这片土地上、这个范围里的居民生活“富”裕的保证。——“富”,会意字,“宀”是房子,“畐”同“酉”(“酒”的古字),粮食有剩余才可能用于酿酒,所以“富”字寓意是:不仅有固定的温暖住所可以遮风避雨,而且还有足够的粮食(甚至多余的粮食可以酿酒)。
居有定所,五谷丰登,衣食无忧,那是古代社会农民们的良好愿望。风调雨顺、年年有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仓廪实而知礼节”,解决了温饱问题就可以考虑奔小康了。而“十日不雨,则仰天而呼;一遇雨泽,山水暴出”的徽州,旱涝保收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兴修水利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歙县西乡郑村镇有村名堨田,它得名的依据就是其附近的大堨,是这个大堨使方圆一大片的农田有了保障。
除了富堨与堨田外,歙县地图上带“堨”地名还有许多——这是歙县的堨星罗棋布的一个体现。徽州有名的“堨”还有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西侧大河中的石堨。江湾河与段莘水汇合处的一座拦河石坝,当地人称“曲尺堨”。该坝亦名平渡堰,由清雍正年间(-)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字慎修,婺源江湾人)设计建造。因形似曲尺,当地人俗称“曲尺堨”。
方言的分布跟水系有明显关系,吴楚、南蛮夷的共同经历,山谷万重、地势险阻的地理特征,时空的合力,使湖南与皖南拥有一些类似的方言词。据张树铮《汉语水泽词语的分布初探》,“池、塘、潭、溪”等都是楚方言词,它们的地域是以湖南为中心而向四周扩展的;与其说这是语言的分布特征,更不如说是自然地理使然,因为这些地区也确实是“池、塘、潭、溪”等较多的地区。
“泉出通川为谷”;“溪”,《说文》作“溪”,“山渎无所通者”。《尔雅·释水》:“水注川曰溪”。《玉篇·水部》:“溪,溪涧。”《现代汉语词典》:“溪,原指山里的小河沟,现在泛指小河沟。”“溪(溪)”作地名《春秋》经传数见,或为楚地名或为楚人之言。据张树铮对臧励和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的统计,该辞典共收以“溪”名的地名共个,其中湖南,四川,浙江69,江西53,安徽52,江苏21,等等。
一方面,带“溪”地名的分布可以帮助说明楚方言词“溪”的地域分布确实是以湖南省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的;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带“溪”地名的地区多山的左证。再细看安徽地图,会发现带“溪”的地名多集中在皖南山区,尤其是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徽州。山区地势高低起伏,落差比较大,地表径流流量不稳定。
如果需要保证农业灌溉,必须兴建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才行。徽州大地上的灌溉工程“堨”,与坝、堰是近义词,与坝、堰之间的语义关系大同小异,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就不能准确地、科学地反映出“富堨”这类地名的特色——以土石建在落差较大的山区的“溪流或弯坑”(水流量均较小)上,其目的是拦水、引水灌溉。徽州方言词“堨”的存在体现了“准确性原则”。
徽州地名用字“堨”具备读音为hè的汉字基础和普通话读音依据,且“堨”在徽州流行时间长、使用空间广、使用频率高,将其读音审定为hè,符合“从俗原则”。“堨hè”的存在还体现了“准确性原则”。
地名用字的音、形、义三要素中,“音”与“形”承担着地名的交往功能,体现其现实的使用价值;“义”是地名的灵魂,蕴藏着该地理实体命名时所具备的各种自然或人文特征,体现其包括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潜在价值。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上,都要把“义”的继承和发扬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上。
从语源上说,地名实体的历史、地理和乡土等地域文化是地名语词形成和生存的环境和土壤。一说起“徽州”甚至一想到“徽州”,人们就忍不住发思古之幽情。这块土地孕育了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徽文化”,而徽语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地名词“堨”广泛存在,形义理据齐全,且音hè一直活在当地人的口语中。
五厍、五滧、钱圩、戬浜、横沔、堡镇……这些上海地名该怎么读?《红楼梦》中的地名文化:《红楼梦》中地名的隐喻意义南沙地名故事:南沙文化归属是海洋文明还是农耕文明?徽州民居水口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