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中国南钧之婺州窑
2022/9/2 来源:不详晨报融媒体首席记者孙波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这是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的评价,对于泡茶品茶用的瓷碗,陆羽将婺州窑烧制的瓷器排在了全国第三位,并细举了不同材质的瓷碗对泡茶品茶的影响,其中便介绍了婺州窑。其实,早在唐代以前的瓷业中,婺州窑的地位仅次于越窑,被称为“中国的南钧”。在唐代“七大名窑”中,婺州窑也跻身其中。进入新世纪,婺州窑再现辉煌,年婺州窑传统烧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期收藏栏目就将聚焦唐代名窑之一——婺州窑!
历史颇悠久的婺州窑
婺州窑,位于今浙江中西部的金华、衢州一带,因金华古称婺州,所以其境内的窑场称为“婺窑”或“婺州窑”。据记载,婺州窑始烧于东汉,发展于六朝,盛于唐、宋,式微于元末明初,具有多年的历史,堪称千古风流。
早在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利用瓷土和石灰釉制造陶器。婺州窑从商周原始瓷开始,到东汉晚期烧制成熟的青釉瓷器,并有褐釉瓷;南朝佛教盛行,莲花成为普遍的装饰物;唐代早期烧制成功了乳浊釉瓷、花瓷;宋代以后出现了彩绘瓷、青白瓷、黑瓷;一直到明代生产青花瓷等。上世纪50年代以来,文物主管部门对各地的婺州窑遗址进行反复调查,共发现古窑遗址余处,其窑址数量之多,生产年代之长,在我国的瓷窑中是罕见的。
此外,婺州窑的堆塑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早在东汉及三国时期,婺州窑就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捏塑、粘贴、雕刻、镂空等技艺,在各种器物上展现人物、动物、亭楼等,逼真而生动。到了宋代出现了高浮雕,这时期以乳浊釉双龙梅瓶为代表的堆塑工艺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生动再现了当时人们的宗教、民俗、服饰、建筑、杂技艺术等生活形态,这在越窑等其他窑口中还没见到过。婺州窑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工艺高超的婺州窑
婺州窑的历代制品均属一般民间用瓷,主要产品有盘口壶、碗、盆、碟等。产品的种类和造型多数与越窑、瓯窑类似,但婺州窑有自己独特的造型。除了民用之外,也有部分外销和宫廷使用。《婺州古瓷》一书对宋元时期婺州窑产品外销路线问题进行了阐述,从中可以看出,南宋朝廷的偏安杭州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婺州窑的发展掀起过高潮。
使用化妆土是婺州窑的伟大创举。化妆土是一种装饰原料,它是氧化铁含量低的白色瓷土,经过认真淘洗后,质地细腻,呈奶白色。使用化妆土可以使得原来比较粗糙的坯体表面光洁平整,使得原先胎质较暗的灰色或深紫色得到巧妙的覆盖。使用过化妆土的器物,烧成后釉面显得光滑饱满,滋润浑厚,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增加了器物的美感。人们通常认为在器物上使用化妆土,可能出现在隋唐时代,婺州窑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西晋时就已经大量使用了。化妆土的出现为制瓷业的普及、扩大原料范围、提高瓷器的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考古学家称赞婺州窑使用化妆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造”。
釉色创新的婺州窑
婺州窑在唐早期就已经烧制出蓝白色的乳浊釉,至今已发现至少6座唐代早期婺州窑烧制的蓝白色的乳浊釉。一直以来,传统的观点认为婺州窑乳浊釉的产生,是南宋迁都临安时钧窑工匠传入的。因此,婺州窑的乳浊釉瓷被称之为南钧或仿钧。唐早期婺州窑乳浊釉瓷品的大量发现对传统观点提出了异议,对验证婺州窑的重要历史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婺州窑乳浊釉早在初唐时已创烧成功。乳浊釉是两液相分造成的,釉中很少有釉泡和残留晶像,釉面呈天青或月白色,天蓝色极少,具有玉石质感,晶莹美观。这种乳浊釉从初唐时期创烧以来,一直延续到元代,盛行不衰,使釉色进一步成为美化瓷器的手段,这在我国陶瓷史上是罕见的。专家认为婺州窑瓷器质量在唐代以前仅次于越窑,婺州窑可说是金华古代先民留给中华民族的一份最宝贵的遗产。婺州窑在釉色的创新上较为突出,它在西汉中期已开始在青釉上点洒褐色釉,增加了器物的观赏价值。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