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100集6夏王朝觅宗

2024/8/12 来源:不详

北京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39.net/pf/bdfyy/xwdt/

第六集:夏王朝觅宗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的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它又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成熟的文字尚未产生,关于它所有的历史即便最权威的传世古文献,也都是后世根据口耳相传记载下来。怀疑夏王朝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一度困扰着史学界,直到考古工作的成果不断涌现,夏王朝的庐山真面目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禹王庙河南省禹州市

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区的一条古老的街道,几千年来一直供奉着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而关于他的各种传说至今流传在禹州的大街小巷,他的精神也被人们世代传颂。

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教之忠:这一处建筑啊,是我们禹州市作为一个夏代早期都城传流下来的一处,涉及大禹治水的一处神话传说遗迹。

在禹州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期禹州一带洪水泛滥,皆因水中的一种怪兽蛟龙作祟,蛟龙在水中兴风作浪,鼓动水势,冲垮人们所筑的堤防,淹没土地和村庄,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后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一一制服,并把其中的一条禁锢在这口八角井中,从此,人们把这口井称为禹王锁蛟井,并在井上塑像立庙,以此世代感谢禹王的恩德。

教之忠:虽然这个它有许多东西是神话传说的东西,但伟大的这个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为怀念大禹治水这个英雄之举,所以演变出来这么一个神话传说,它就说明了将这个位置这个锁蛟,它就是大禹曾经在这里指挥治水的一个象征物,一个标志物。

那是一个洪水肆虐的远古时代,河流泛滥,大浪滔天,使无数生灵涂炭,即便所有的人齐心协力,洪水仍然长期肆虐,治水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它关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在尧时代,大禹的父亲鲧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尧将治理洪水的任务交给了鲧,可惜鲧没能完成使命,最终因失职被杀。到了舜时代,治理洪水的艰巨任务转而落到了禹的身上,禹汲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改变了治水的方法,经过十几年艰难的努力,终于治理了洪水,直到现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仍为大家津津乐道,在世人的眼中,大禹功不可没,利泽万世。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你可以看到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洪水的传说,可是,我们中国的洪水传说是不同的,因为我们的洪水传说有两点不一样,因为一般的这个外国的说法,就像那个基督教圣经里讲的,那么上帝创造了人,人做了坏事上帝发怒了,就降下洪水把人都消灭了,而我们中国的传说不是这样的,我们这是一个自然灾害,虽然是规模很大的一个自然灾害,可是呢凭着人的这个主观的斗争,这个组织的力量,克服这些灾害,随着大禹治水吗,大禹治水,大禹作为一个王,他这个身先群众,这么艰苦的工作做了多少年那么才达到这个效果。

汶川县四川省阿坝自治州

位于河南禹州几千公里以外的四川省汶川县,几千年来,当地的羌族百姓将大禹视为自己的祖先。

大禹铜像四川省阿坝自治州汶川县

矗立于岷山之畔的大禹铜像,悬胆方口,头戴四面斜坡平天冠,束发带依稀可见,在今天汶川羌族人的生活当中,依旧保留着各式各样与大禹相关的文化习俗,而大禹精神已深深融入羌族人们的血液当中。

这种特殊舞蹈叫做禹步,是羌族婚丧嫁娶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仪式,相传,禹步是由大禹走路的姿势演变而来,传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因过度操劳患上了腿疾,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行走,为怀念这位伟大的祖先,羌族人将大禹行走的跛步演变出如今的禹步,以世代秉承先祖大禹的治水精神。

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羌族人还会在大禹祭坛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纪念先祖大禹的诞辰,传说这一天是大禹的诞辰,届时,人们会在大禹神像前踏着禹步,跳着莎朗,缅怀先祖大禹的盖世功德,世代崇祭。今天的汶川境内依旧保存着大量关于大禹的历史遗迹,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大禹故里,已成为华夏子孙访古探幽的圣地。

汶川县文化馆原馆长-汪友伦:大禹的精神,他是用大公无私把中华民族凝聚到一起,就是用一个无私的这种(精神)才把各个民族凝聚到来,作为我们的祖宗我们应该,更应该发场,所以说我们要六月六的时候,在这个地方祭祀他,实际上就是要代代都不要忘记,一定要弘扬大禹的这种精神。

大禹陵浙江省绍兴市

治水成功,使禹的威信空前提高,他不仅通过禅让制成为舜的继承人,更是把原本较为分散的邦国与部落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夏后氏为中心的邦国,让夏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王为天下共主的时代,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相传大禹死后安葬在会稽山上,今浙江省绍兴市南,今天的会稽山仍存禹庙、禹陵、禹祠等与大禹相关的历史遗迹,从秦始皇开始,很多帝王亲临禹陵祭祀大禹。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禹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宝库中永放光辉的一颗宝石。

作为五帝之一的大禹,几千年以来一直都是中华儿女所崇敬的对象,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更是为后世子孙耳熟能详,大禹治水的故事尽管发生在遥远的传说时代,然而在当今的中国大地上仍有大量被认为是大禹足迹所至的地方,禹王宫、禹王庙、禹王台、禹王亭乃至禹王洞等等,各地百姓用不同的形式纪念着这位中华民族的伟大先祖,每一个中国人都为有大禹这样一位先祖而感到骄傲,大禹的精神早已深深地烙在每一代中国人的心中。

洛阳博物馆河南省洛阳市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大禹治水的传说,他的精神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是属于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中国组成的各个民族里面都有关于大禹治水这个传说的痕迹,突出了这个大禹他作为当时群众的领袖,他的那种精神,他的精神就是德,那么这种德究竟是怎么样子的,德和民有什么关系,人民的生活怎么和领袖人物的德结合在一起,那么这个问题的话,通过这个传说有很多的看法。

虽然世代相传大禹治水的故事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然而这些事件发生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有学者怀疑它们只是神话传说而已,而这样的怀疑并不是空穴来风,关于大禹以及大禹治水,最早最权威的文献记载出现在《尚书》中,《尚书》是中国流传至今历史最为久远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内容出自商、周史官之手,但《尚书》曾多次失传,等重新找到后便有了古今真伪的纷争。《史记?夏本纪》中关于大禹的记载便是引自《尚书》,记载了大禹划定九州、治理山川等功绩,疑问由此而生。《史记?夏本纪》中关于大禹的记载是否可靠,大禹治水是否真实,大禹是否真有其人,乃至于人们开始怀疑传说中大禹所奠基的夏王朝是否直正存在。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文献记载当中呢,成书年代越早的文献,对夏代的记述是很简单的,但是成书比较晚的一些文献却反而记载的比较详尽,所以呢就提出是层累的这种历史,就是说他们认为简单来说,这个记载是不可靠的。

二里头夏都遗址河南劣偃师市二里头村

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又无法得到考证,考古发现成为打开夏朝迷踪有效的途径,然而,将近四千年的漫长岁月,随着风雨的侵蚀,王朝的频繁更替,夏朝的遗迹早已坍塌殆尽,同样是考古研究最难以寻觅的历史谜题。

赵海涛,是现今二里头考古工作站领队,从年至今,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将近十年。位于河南省偃师市郊的二里头,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吸引了大量考古学者的注意,考古学家徐旭生经过实地考察后断言,眼前的这处遗址,在当时确为一大都会,从而拉开了从考古学上探索夏朝文化的序幕。经过数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一个沉睡数千年的夏王朝之谜,开始慢慢地浮现在世人的眼前。

王巍二里头遗址规模比较大,年发现以来,我们研究所马上组队开始发掘,应该到年是五十五周年,最重要的是它跟文献记载的夏族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吻合的,就位于洛阳的这个盆地,所以呢我们考古学界吧,基本上认定它应该是夏代后期的都城。

二里头夏都遗址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

二里头遗址总面积将近九平方千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里头遗址的发掘面积进一步扩大,成果层出不穷,年,考古学家在原有的2号宫殿基址下面,发掘出了一座时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大型建筑基址,这也将中国宫城最早年代提前了一百多年,二里头遗址所发现的宫殿基座,是中国目前被确认的最早宫城建筑,经测量得出,夯土基质约合土立方为两万立方米,合计挖土运土夯筑等工序,依据当时所用的木石工具,总用工不下8万,整个宫殿的主体工程建造落成最少需要三至四年时间,非帝王谁又能建造出如此宏大的宫殿,考古学家根据遗址出土的文物特征判断,它应是一处夏代的都城遗址。

方正规矩的宫城和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基址群,开辟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无论是在西安的汉唐都城宫殿遗址,还是迄今保留最为完整的北京故宫,我们都能发现它们与二里头相似的宫殿建筑机制,二里头宫殿无疑是它们的祖先,其基因一脉相承,正是它们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对建筑的审美与要求。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赵春青:为什么说它是夏王朝的一个都城,这个呢是看一个从遗址的本身它的规模,比如这个遗址有四平方公里大小,这个规模很大,第二个呢还发现了一些重要的遗迹现象,比如说宫城,比如说宫殿,这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呢都说明它绝对不会是一个普通的遗址,而是一个都城性的一个遗址。

进入冬季,二里头考古工作者正在将这一年所发掘的文物整理备案,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夏朝先民生活与文化的基因和密码。

中国社科院二里头考古工作站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

赵海涛:这里边是一些陶制的网坠,有这种椭圆形中间有孔的,还有这种长方体,这个网坠发现的也比较多,当时渔猎占有很大的比重,还有这种可能是一个陶刀,陶镰或者是,可能像是一个陶镰。

王巍:我们可以看到二里头这个时期,夏代后期,农业有显著的发展,这个农作物的种类不仅有粟和黍,而且还有稻,然后还这个有数量比较少的小麦乃至大豆,所以五谷在夏代已经形成了,而且它的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一些人可以脱离农业去从事手工业的制作,然后去从事管理。

二里头考古工作站中存放的数以千计的夏代手工业器物,正是这些器物成为解开夏朝社会分工的重要证据。在考古学工作者们眼中,这些古老的器物似乎能够讲述夏代的生活生产情况,随着夏代国家机制的产生,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建立,与之前的尧、舜、禹时期相比,夏朝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劳动力更加集中,农业的发展,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专门从事生产工具制造的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身怀技艺的女匠男工,或是纺织,或是制陶冶金,这些出土的手工业制品,其做工之精致,造型之精美,让后世的人们为之惊叹不已,夕阳笼罩下的二里头,历史的悠远与厚重,在这片其貌不扬的土地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虽已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今天我们依旧能感受到各行各业能工巧匠们在此挥汗如雨的场景。

在二里头出土的众多文物当中,陶器的数量最为庞大,更让考古工作者惊喜的是在部分陶器上发现的刻符,它们形态各异,频繁地出现在各式的陶器上端,不禁让考古学家对中国古文字产生了更新的探索之路,文字对于人类的意义非同寻常,它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分水岭,

无论是考古专家,古文字专家,还是历史学者,人们对文字的起源的探索从未停止,很多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然而,眼前这些陶器上的刻符显然比甲骨文更加古老,很多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这些刻符,很可能是比甲骨文更早的中国文字,与后来的商代甲骨文也有着极大的渊源关系,由于陶文仅仅是以单个的形式出现在夏陶之上,以至于人们无法清晰地理解它的意思,对于夏朝是否已经出现了中国早期文字,专家们也只都是见仁见智,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

水书档案馆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自治州荔波县

关于夏朝文字是否出现至今仍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距离二里头遗址数千公里以外的贵州省荔波县,一个神秘的少数民族竟一直传承着与夏朝陶纹极其相似的文字,水族,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少数拥有自己的文字的民族之一。

在水族两千五百多个单字中,大部分为异体字,由水书先生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水族文字被称为水书,一直用来记载水族的天文、地理、历史、宗教、民俗等各个方面,水族百姓也会将水书作为谏言和祝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绣制在水族的各种饰品和服饰当中,在现存的水书文字中,水书先生已发现多个与夏陶符号完全相同的文字,他们甚至可以大致解读二里头陶文的含义,这也提供了寻找夏朝文字的另一种可能。

荔波县水家学会会长-蒙熙林:像这个凶,凶按我们水话翻译成汉语的话,它就叫做兴旺发达的意思,跟我们现在呢,现在就像这个大门上写个福字,什么福到来啊,吉祥如意啊,估计我分析这个符号啊都是这个意思。

这些类似文字的符号并没有像甲骨文一样出现在礼器当中,而是出自用于生活的陶器上,不过二里头所出土的陶器,主要出自墓葬当中,这是否暗示着这些符号与夏朝的礼制有关呢?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做工精致的一般大多数是在墓葬中出的比较多一些,这个可能而且这些墓葬也是有一定等级身份的墓葬出土的,就是说当时可能已经产生了一套礼制,但是与后世相比呢,它的礼制这个概念,这个还不是那么严格,是因为礼制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自二里头文化遗存发现至今,考古工作者们已发现了五百多座墓葬,在墓葬中不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通过墓葬大小,规模的对比,以及陪葬品的差异发现,这些墓葬已成为解开夏王朝社会结构及礼制的重要线索。

王巍:因为墓葬是我们判断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埋葬,比如说有正常的埋葬,就是这个小型墓葬,也有非正常的埋葬,比如说奠基,就是建筑当中的奠基,那就是身份应该是相当于奴隶的身份,可以着到当时形成的一个比较,社会非常分化非常明显的一个社会。

不同规格的墓葬呈现出夏王朝等级的分化,二里头文化墓葬中已经形成依照等级的高低而等差有序地使用礼器,礼器只是发现于一定等级以上的墓葬中,其等差有序的规则正是礼制形成的重要表现,更是夏代阶级分化的重要标志,二里头墓葬的发现不仅吸引了大量考古学家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73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