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窑瓷器并不始于唐代,一起看看为什么这

2023/5/17 来源:不详

婺州窑在今浙江中部的金华地区。秦汉时属会稽郡,孙吴宝鼎元年(年)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设在金华山之阳,撤水之东,故名东阳。

隋平陈,结束南北分裂,将会稽、东阳改置吴州,开皇九年又分吴州置婺州。炀帝初改婺州为东阳郡,直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年)改东阳郡为婺州,隶越州。

唐朝人陆羽所著的《茶经》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的记载,因此以往人们都认为婺州窑始于唐代。

五十年代以来,在金华地区各县三国至隋代的墓葬中出土了大批青瓷器,同时在武义县发现西晋瓷窑遗址。

墓葬和窑址中所出的瓷器,既与越窑不同,又和瓯窑有别,而与唐宋时期的婺州窑瓷器,在胎釉质地,成型和装饰等方面都有者明显的渊源关系,应该是婺州窑早期的产品。

三国时期的婺州窑青瓷,胎普遍呈浅灰色,断面比较粗糙,瓷土处理不细,而且没有完全烧结,玻化程度较差。釉层厚薄不匀,常常凝结成芝麻点状,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黄的,裂纹密布,在胎釉结合不紧密和釉面开裂处,往往有奶黄色的结晶体析出,这是婺州窑青瓷特有的一种现象。

由于这一地区的土层为粉砂岩地带,瓷土矿分散,而且矿层很小很薄,不易开采。因此在西晋晚期,婺州窑手工业者就创造性地利用当地遍地皆是、开采和粉碎都比较容易、并具有很好可塑性的红色粘土做坯料。

但因粘土中氧化铁和氧化钛的含量都较高(胎内Fe2O3为3.02%,TiO2为1.02%),烧成后胎呈深紫色,影响青釉的呈色,所以就在胎的外表上一层质地细腻的白色化妆士,以掩盖胎色。

由于胎外有化妆土衬托,所以釉层滋润柔和,釉色在青灰或青灰中泛一点褐色,但釉面开裂和析晶的情况较用瓷土做骀的瓷器更为严重。南朝时,婺州窑瓷器釉层普遍呈青黄色,胎釉结合较差,容易剥落。

婺州窑器类比越瓷少。三国、西晋时以生产盘口壶、罐、盆、碗、碟、簋、笔筒、水盂、唾壶和虎子等日用器皿为主,此外还烧猪圈、鸡笼、譙斗、谷仓、水井等明器。东晋以后则主要生产罐、壶、碗、碟、水盂和鸡头壶等,明器已经不见。南朝时碗、缽、盏的数量增多,同时出现了盏托。

瓷器的造型既有时代的共同特征,也有一些地方特色。武义县桐琴果园三国祠出土的五联罐,上部的五个小罐塑成凹脸高鼻圆眼正视的男性头像,中间的人物稳身端坐,左肩上驮一幼儿作抚面贴耳的嬉耍状;周围四个人物稍低头,均左手托腮,右手取左肩之搭巾以示恭候,手法传神。

同时期的斂口扁腹水盂和直口斜肩简腹双系小罐,都在底部装三个矮矮的圆柱形足,也为其它瓷窑所不见。

又如西晋时的鳓和壶,肩部近平,上腹向下斜出,下腹向内聚敛的造型和东晋南朝时的盘口壶,腹邵瘦长、肩腹采用柔和的圆弧形廓线以及从刘宋元嘉年间就在盘口瓶上堆贴龙纹等等,都是有别其它瓷窑的地方。

婺州窑自三国创烧以来,制瓷工艺不断改进提高,产品销售到江苏、福建等地。到了唐来时期婺州窑瓷场广布东阳、金华、兰溪、武义、永康、江山等县,成为我国青瓷比较有名的产地之一。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7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