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肴中国最早的女子私房菜谱,出自浦江

2023/5/16 来源:不详

白癜风皮肤健康普查 http://m.39.net/disease/a_5796519.html

浙江新闻客户端监制蒋梦桦策划杜羽丰朱浙萍本期作者朱光明

在中国厨艺美食界,有一本名气很大的菜谱,叫《吴氏中馈录》。“中馈”,指主妇家中供膳诸事,今所言“家常菜”“私房菜”。这本菜谱历史很悠久,至今已有多年,是出自一位浦江传奇厨娘之手。本期《婺州yao》让我们跟着吴氏的私房菜谱,感受年前的婺州风味。

《中国最早的女子私房菜谱,出自浦江传奇厨娘》

本期作者:朱光明

多年前的南宋,江南出现过两位著名的女厨师。一位是杭州的宋五嫂,她在钱塘门外做鱼羹,她做的“宋嫂鱼羹”至今仍是杭州名菜。另一位是浦江的吴氏,《吴氏中馈录》的作者,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厨娘。

吴氏不仅仅是烹饪文化的理论家,更是一名烹饪实践家。她的《吴氏中馈录》,是现存最早的女子所写的食谱。“中馈”就是妇女料理家中吃食的意思。

这位传奇厨娘的身世,史上的记载却很少,除了吴姓、浦江两个关键词,我们对她的生平一无所知。

她生活的时代应该是宋代。年,中国商业出版社推出一套“中国烹饪古籍丛刊”,明确指出《吴氏中馈录》是宋代浦江女烹调能手吴氏所撰;林正秋等学者在《中国宋代菜点概述》中也持类似观点。也有人认为,吴氏可能是元代人。朱瑞熙先生从避讳字、蔬菜传入中国的情况,认为《吴氏中馈录》这本书可能是元代人编写的饮食著作。但无论是宋,还是元,这都是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厨娘所作的私房菜谱。

宋元时代,金华是全国重要的文化中心,吕祖谦、范浚、陈亮、唐仲友、王淮、叶衡、乔行简等人物活跃于历史的舞台。作为女子,吴氏的知名度不高,我们不知其名字,甚至不知她是哪个乡镇,哪个村社的,我们能知道的就是她来自浦江,留下了一本美食著作,名字叫《吴氏中馈录》。

尽管金华风云人物先后走进朝廷,或出将为相,或唱和一方,主持文坛风雅,或建立书院,教授生徒,举办一场哲学论辩会,但时代的风云变幻似乎与吴氏无关。她也不关心这些。三尺厨房是她施展才华的舞台。烧火、选材、做饭,日复一日。可以想象,如果只是重复做某几道菜的话,审美疲劳早晚会到来。终于,有一天,她决定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一下别的人家都在吃些什么,打听打听宫廷美食都有哪些。因此,在《吴氏中馈录》中,既有家常菜,也有宫廷菜。一个人的一生能够留下一两篇文章就很厉害了,何况有一本书传世呢?

吴氏心灵手巧,蒸烤烹烩样样在行,还是用心之人,善于整理总结。她将自己的烹饪经验写成菜谱,将食材处理方法梳理成文字,还将当时婺州的民间烹饪实践、江南地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菜点制作方法进行收集和整理,著成的《吴氏中馈录》是一部普及性的家庭烹饪手册,也是吴越饮食文化的活化石。

该书于元代明确被陶宗仪收入《说郛》中,题为浦江《吴氏中馈录》。所载菜谱采用炙、腌、炒、焙、蒸、酱、糟、醉、晒等10多种烹饪方法,可谓代表了宋代浙江民间烹饪的最高水平。全书分脯鲊、制蔬、甜食三部分,共载录70多种菜点的制作方法。

不少菜肴做法至今还在吴越江淮,甚至大江南北流行。如福建莆田民间小吃“红团”,就来源于《吴氏中馈录》中的“煮沙团方”,北京的“澄沙包”与《吴氏中馈录》中的“沙团”做法一样,其“蟹生”等菜肴至今仍“活”在百姓的餐桌上,蒸鲥鱼不去鳞的技巧仍被江浙厨师所遵循,产自金华、名扬海内外的金华酥饼最早记录于此,浦江家庭主妇现在腌制蒜苗干、芥菜的方法也载于书中。

此书开篇便谈到“蟹生”,可见对螃蟹的热爱由来已久。这道菜的做法如下:

用生蟹剁碎,以麻油先熬熟,冷并草果、茴香、砂仁、花椒末、水、姜、胡椒俱为末,再加葱、盐、醋,共十味,入蟹内拌匀即时可食。

这种非常生猛的吃螃蟹的做法,现在已不多见。把“蟹生”放在第一道菜,或许当时比较流行。

对于做菜的汤水,吴氏有自己的心得。就煮鱼而言,河里的鱼和江海里的鱼,对水的要求略有不同。其“煮鱼法”谈到:

凡煮河鱼,先放水下烧,则骨酥;江海鱼,先调滚汁下锅,则骨坚也。

那么,如果碰到既在河里生长,又在海里生长的鱼呢?对此,吴氏也探索出烹制方法。比如鲥鱼,幼鱼在江河中成长,稍微长大一些后,则返回大海。吴氏的做法是“清蒸”,具体则是:

蒸鲥鱼,鲥鱼去肠不去鳞,用布拭去血水,放荡锣内,以花椒、砂仁、酱擂碎,水、酒、葱拌匀,其味和,蒸之。去鳞,供食。

这里的“荡锣”,可能是盛汤的盆。据说这样的做法,鲥鱼的味道妙不可言。

靖康之变后,北方人大量南迁,面食在浙江兴起。在吴氏的著作中,“炒面”已经出现。在“炒面方”,她谈到“白面要重罗三次,将入大锅内,以木爬炒得大熟,上桌古轱槌碾细,再罗一次,方好做甜食。凡用酥油,须要新鲜,如陈了,不堪用矣”。只不过此处的“炒面”,与现在吃的炒面稍有不同,而是一种类似于甜点的食品。现在浦江的潘周家一根面也是很有名气的,厨娘掌握着独特的手艺,一碗一根面,吸引不少食客前来体验。

大胆运用新调料是此书的一大特色。俗话说,盐不到油不香。调料用得好,菜的味道才可口。在吴氏的著作中,出现了酱油,这让菜的做法多了新选择,极大地满足了百姓的味蕾。吴氏谈到用酒、酱油、芝麻油可以清蒸螃蟹,味道不错。对于螃蟹的吃法,据《东京梦华录》对“饮食果子”的记载,采用的烹饪方式是油炸,叫“炸蟹”。吴氏的创新,可以说是给人们提供了新的选择。不仅是荤菜,对于素菜也可以。南宋的另外一个美食专家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谈到“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伴食”,提供了素菜的做法。就操作程序而言,可能还是清蒸螃蟹难度更大一些。

除了荤菜外,此书中素菜的做法也颇有特色。比如“蒜菜”:用嫩白冬菜切寸段,每十斤用炒盐四两,每醋一碗,水二碗,浸菜于瓮内。

类似的还有胡萝卜鲊的做法,吴氏提供了两种。第二种为“白萝卜、茭白、生切笋煮熟,三物俱同,此法作鲊可供食”。三种菜放在一起,做成的一道菜,别有风味。

穿越多年的人间烟火,书中记载的很多美食烹饪方法已经失传,也有一些饮食习惯和食材加工法仍“活”在江浙一带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吴氏中馈录》在后世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在后世不断印刷。一本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被不同时期的人不断翻印、传播。此书先后出现明嘉靖刻本、万历刻本以及清顺治三年刻本,还被收录于《说郛》(卷本)、《古今图书集成》《绿窗女史》等丛书,受到读者的欢迎。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此书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孙世增等人对此进行注释,年由中国商业出版社推出,便于理解。也有学者以此为研究对象,探讨宋元饮食文化、宋代的口语词汇,给读者带来较多的思考面向。

二是菜肴做法的传承。《吴氏中馈录》中菜肴做法对后来影响深远。明代的杭州著名文人、养生家高濂的《遵生八笺》的“饮馔服食笺”就吸收了此书的一些观点。高濂将面归入甜食,或多或少也受到此书的影响。

上海文艺出版社于年推出《中馈录:古法制菜·隐藏的厨娘食单》,收录吴氏和清代曾懿的《中馈录》,除了点校、翻译外,还配上精美插图,便于大家更好学习掌握古法做菜的要领。

年,《孤城闭》的作者米兰Lady创作的宋史小说《司宫令》在网上走红,它以《吴氏中馈录》中的美食为题材,以浦江吴氏为原型,一道道美食将全书串联起来,宋朝美食成为真正的主角。

据有关媒体报道,在吴氏的家乡浦江,有厨师根据此书的记载,探索复原多种古法糕点。

这些菜肴的出现,带人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舌尖上的风雅。如今,再吃饭菜,品的不仅是美食,还有传承千年的文化。

值班编辑:朱浙萍

值班主编:杜羽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7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