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断桥贯婺桥与蔡氏的不寻常往事
2023/5/7 来源:不详黑色素生成能力检测 https://m-mip.39.net/pf/mipso_6210222.html
兰溪“断桥”:贯婺桥与蔡氏的不寻常往事
蔡予新(原创)
说起“断桥”,人们自然而然不约而同想到杭州西湖的断桥,断桥残雪是西湖著名一景,令游客流连忘返。可是,没有多少人会知道兰溪也有“断桥”:贯婺桥,它是真正的断桥。一座被岁月洪流冲成两截的古老石桥,它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可以向人们述说?容我翻检故纸旧籍,梳理出一个大概。
贯婺桥,位于上华街道下余村贯婺桥自然村。贯婺桥跨马达溪(婺江古道),连接下龚村,原金龙兰公路23K+处(引自《上华街道志》的资料)。
清《光绪兰溪县志》卷三“桥渡”记载:“南乡贯婺桥,高塘庄,又名广福桥,十三硔。道光戊戌()蔡玉蟾妻徐氏、玉蟾弟玉培、玉冈合捐重建”。根据光绪县志的提示,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贯婺桥重建于道光戊戌年(),由蔡玉蟾妻徐氏、蔡玉蟾弟蔡玉培、蔡玉冈一起捐资修建。重建后的贯婺桥是十三个石桥墩的石板桥,至于先前的桥是石桥还是木桥,不得而知了。
捐资建桥的三位蔡氏兄弟的生平事迹见于民国《兰溪蔡氏宗谱》。蔡玉蟾(--),字步阶,号慎斋,例贡生,赠奉直大夫。他喜欢行善做好事,“尤性好施与邻里乡党,有急者皆周之。迄今诵德者口碑载道,身虽没而名益显云。”蔡谱中有一篇《明经蔡君慎斋行述》,作者是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杨景,写于道光十年()四月。文章中说蔡玉蟾青少年时期读书成绩很好,“名屡高于小试,群谓竿头日上。”不料,在他2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蔡鳌(--)去世了。蔡玉蟾作为长子,承担起家庭责任。他放弃学业,出资捐得例贡生,“于是遗情簪绂,息志缥缃,援例贡入成均,迫于势也”。杨景说蔡玉蟾“富在乐善而好施,而君固多积而能散”。他父亲蔡鳌曾发愿捐资修建兰溪城北门外的慈真寺,但没如愿就去世了。蔡玉蟾继承其父遗愿,耗资四千两白银,终于把慈真寺修建完毕。
据清《光绪兰溪县志》卷三“寺观”记载,“慈真寺,在城北郊,俗称三清殿,辛酉()燹毁,同治间重建,寺右有大悲阁。(前志)昔为僧净修募建,有茶亭”。慈真寺就是三清殿,县志上说慈真寺(大悲阁)由僧人净修倡募建造,没有提及蔡玉蟾出资之事。蔡玉蟾原来居住在兰溪城北,后来搬到城南道学里老屋旁。他出钱建造寺庙、修桥补路,从不吝啬,“舍金不少,种德为多”。生活也过得恬静优雅,“且寄怀花木,适兴禽鱼。每当家事余闲,偕弟辈飞觞醉月,啜茗临风。喜桃李之当春,睹芝兰之挺秀”。蔡玉蟾中年而殁,享年44岁。蔡玉蟾娶妻徐氏(--),是候选州同徐集诚的次女,“貤封宜人,助修郡学,赐帑建坊。”蔡谱中没有提到她和蔡玉培、蔡玉冈捐资建贯婺桥,只提到她捐助钱财修建金华府学,受到朝廷嘉奖,拨给银两用于建造牌坊。徐氏是杨景的姑表姐,杨景为他的姑表姐夫写篇行述,表扬一下,也是情理之中。蔡玉蟾有三个儿子:蔡锟、蔡鋘、蔡鐈。
蔡玉培(--),字庭植,号树田,例贡生。他出钱捐得候选州同衔,又诰封奉直大夫。他出钱请得朝廷对父母(蔡鳌)赠封,并且也为兄嫂(蔡玉蟾)请得赠封。蔡玉培娶妻郑氏(—),是例贡生郑建三的女儿,诰封宜人。咸丰辛酉年(),郑氏在杭州躲避兵灾,这年的十二月初六日,杭州城被太平军攻陷,郑氏投河自殉。同治三年(),她入祀兰溪节孝祠,事迹载入县志。清《光绪兰溪县志》卷五“烈妇”:“四品衔蔡玉培妻郑氏,辛酉避难省垣,城陷投河自殉,同治三年旌”。蔡玉培有三个儿子:蔡鉷、蔡銶、蔡钲。
蔡玉冈(--),字崑华,号寄崙,例贡生,钦授同知衔,晋封朝议大夫。娶太学生徐配经的长女为妻,诰封恭人。蔡玉冈有三个儿子:蔡钦、蔡金、蔡衔。
上面提到蔡玉培妻郑氏殉难后入祀节孝祠,通过检索清《光绪兰溪县志》卷五“烈妇”后发现,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蔡氏家眷殉难而被褒旌入祀的还有多位,如:
“蔡銶(蔡玉培子)妻郑氏,辛酉()避难省垣(杭州),十二月初五日,遇贼于左家桥,投河自殉。”
“蔡衔(蔡玉冈子)继妻章氏,辛酉避难嘉郡(嘉兴),十二月遇贼于海盐澉浦镇,赴水自殉。”
“蔡鎔妻陈氏,壬戍()避难金华之里经堂,贼至自殉。”
“蔡鏻妾许氏,辛酉避难施家滩(位于梅溪汇入兰江的地段),遇贼投河自殉。”
《光绪兰溪县志》卷五“烈妇”还特别提到蔡钲(蔡玉培子)继妻吴氏,“桐城吴廷康女也,辛酉随夫避难省城,及省城不守,遂按剑骂贼,自刎死。”蔡钲(--)字旭初,号皎如,太学生,钦授直隶州州同,例授儒林郎。其妻吴氏是安徽桐城人吴廷康的女儿,据桐城《麻溪吴氏族谱》记录:吴廷康(--),字卓仁,一字康甫,号晋斋。监生,历任永康县县丞、长兴县县丞,署孝丰、新城、於潜县事,诰授奉政大夫。吴廷康是一位金石书法家,研究秦砖汉瓦的行家。女儿从小受到父亲书画技能的熏陶,加上艺术天份,卓有成效,是一位书画家、制作金石拓片的高手。《光绪兰溪县志》记载“(吴)氏性颖悟,能诗词,善书画。父廷康工隶篆、钟鼎砖文,偶仿古有得,均授氏摹搨,惜燹后散佚殆尽”。蔡谱上也有记录:“邑志载桐城吴廷康之女也,辛酉随夫避难省城,及城不守,遂按剑骂贼,自刎死。氏颖悟,能诗词,善书画。父廷康工隶篆、钟鼎砖文,偶仿古有得,均授氏摹搨。惜燹后散佚殆尽。”两处记录文字完全相同,或是蔡谱抄自县志。
吴廷康的好友、海盐人黄燮清(--)在他的著作《玉台秋》,有“列女传”一节,书中较详细地记载了吴氏的一生经历。“吴氏,名珩,安徽桐城人、浙江县丞廷康女。归候选府同知兰溪蔡钲。廷康故以金石学有重名,珩少从父读书,恒举古节烈遗事,若甚艳之者。长而工画,得者珍之。咸丰十年,珩随廷康在严州与金华。是冬,嫁于钲,仍依廷康以居。明年四月,贼犯金华、严州,珩奉姑登舟于桐梓滩,遇贼,罄其所藏书画装敛,珩恐不免,即跃入水,贼去,姑挽救之,得不死。寓杭州五福楼,十一月,城破,钲间道逸去,珩与姑又相失,贼入室掠,珩奋身骂贼,贼杀之。初,廷康尝题珩画枫鞠云:奇节皆从血性成,文章婉娩见真情。画图省识冬心冷,留取人间清白名。殆诗谶云”。文中可得知吴氏名字:吴珩(--),蔡谱中没有记录她的名字。黄燮清写的这篇吴珩传被同治六年()《浙江忠义录》卷十收录,仅几字不同。
黄燮清的吴珩传,应是吴廷康授意所撰。从这篇传记中,可以了解到比县志、蔡谱更加详尽的一些内容。吴珩从小跟随父亲宦游,接受良好的教育,性格刚烈。咸丰十年()冬,吴珩嫁给蔡钲,但仍与父亲住一起。咸丰十一年()四月,太平军进攻金华、兰溪,吴珩与婆婆一同坐船到桐梓滩避难。桐梓滩即童子滩,在兰江支流梅溪汇入兰江之处。《光绪兰溪县志》卷一“山川”:“白雁滩,一名衕子滩,在梅溪口,久晴水枯,港狭如衕,只容一舟,故名。行船至此,往往挤搁。”这段航道水浅窄狭,船行到这里,宛如人走进一条狭长的胡同,只能容单身通过,所以叫“衕子滩”。“童子滩、桐梓滩”应是“衕子滩”的讹称,而“白雁滩”则为正名。
同年六月廿五日,因清军张玉良部与兰溪民团势同水火,为了泄愤,清军举起屠刀不分青红皂白地砍向民团和商民,并对避难在兰江船上的商民进行抢劫。据清善化人许瑶光《谈浙》中记载:张玉良“遂下令肆杀,老弱妇女无一免得者,既杀其人,又纵火焚其屋,七十里灰烬。”“漂尸如木秭被江而下,由童子滩入七里泷,出富春江至钱塘螺蛳埠,飘红惨碧。”螺蛳埠在杭州的清泰门附近。清光绪《兰江雁门童氏宗谱》描述张玉良部杀掠的骇人情景:“溪中船筏拥拥而来,岸上人民纷纷而窜,兵乘机而抢掠,团负气而战争,喊声大举,如同地裂山崩,号砲喧腾,直是魂飞魄散。张军掌号反面追来,团勇心寒掉头逃逸,岐头山一路继火,童子滩两岸杀人,余愤虽平,顾下滩而千樯连接,随风带势到桐洲而百姓罹殃,箱内金珠顷刻都归敌手,船中老幼一时并落江心,申雪无门,呼天谁诉,未死于贼,先死于兵”。“张军抢掠民财,团民与之争战,张军分抄夹攻,团遂溃,杀死极多,烧毁房至不计其数,张军余怒未息,至桐洲、冷水等处,将兰民避难船抢掠一空,刀伤水溺,而死者约千百计,自古以来,兵与民讐,未有如此之甚者”。若干年后,兰溪蔡鈊妻郑氏(--)乘船经过童子滩江面,忆起昔时惨况,感叹赋诗:
漠漠平沙一片洲,当年余烬付东流。
几多劫历流亡者,今日悲声尚未休。
黄燮清说吴珩“遇贼,罄其所藏书画装敛,珩恐不免,即跃入水。贼去,姑挽救之,得不死。”他把罪行加给“贼(指太平军)”显然是曲笔,与史有违。吴珩被婆婆从水中救起后,全家移居杭州五福楼。这一年的十一月,杭州城被太平军攻破,“(吴)珩奋身骂贼,贼杀之。”《光绪兰溪县志》与蔡谱说吴珩“按剑骂贼,自刎死。”与黄燮清的说法有些区别,均很壮烈。
纵观史志谱牒,可知兰溪蔡氏多女史,亦多节烈,诚然。
《上华街道志》说:贯婺桥宽1.6米,长米,清道光十八年()建,光绪十四年()完工,在桥的一侧建有碑亭。民国十六年(),村侧桥头的四孔基脚被水冲毁,由县府修葺。民国十八年(),县议员俞元善(沈村人)倡议重修。
民国二十三年(),修建金兰公路时,利用其石墩铺建木面桥。年,日军侵兰溪前夕,由政府组织民众将桥面焚毁。抗战胜利后,修复通行。年,在原基础上改建为17孔钢筋混凝土与青石混合桥。年12月,在其上游30米处,新建水泥混凝土拱桥“通婺大桥”,贯婺桥遂渐渐废弃。
今年清明前几日,我们踏青去看贯婺桥。不知何年何月,贯婺桥被洪水冲断,现已成为断桥残垣。我转遍两岸各残留的桥墩、桥面,均没有找到记载中的桥碑,也许在河道、河床的某一个地方,它躺在污泥中、水下面。春水充溢,芳草萋萋,我也未寻见任何文物保护标牌。
《上华街道志》说贯婺桥清道光十八年()建,光绪十四年()完工,这样算起来,建这座桥整整耗费了50年光阴,不知有何凭据?桥碑?桥碑!可惜我没寻着。杭州西湖的断桥不断,但兰溪贯婺桥真正断了,成了名副其实的“断桥”。岁月的洪水不仅冲毁了桥体,还冲走了历史信息和记忆。
所幸的是,我在检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网上资料的时候,发现一份文献,与贯婺桥密切相关。清道光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浙江巡抚刘韵珂(--)向朝廷呈送一份报告:“题为兰溪县蔡徐氏捐建贯婺大桥,请建坊旌表事”。惜查不到具体文字内容,但也可得知如下信息:贯婺桥于道光十八年()开建,三年后即道光二十一年(),贯婺桥完工,光绪十四年()应是下一次修葺竣工的时间。地方政府为了宣传蔡徐氏的善举,层层上报,请求朝廷给予表彰。在这份报告中,贯婺桥被称为“贯婺大桥”,由此可见,这桥在官民心目中的份量很重。
附一个题外话,跨越衢江的新横山大桥通车后,因航道需要,旧横山大桥废弃,但没完全拆除,两岸各留一段桥体,变为“断桥”,经巧妙改建,成了观景平台。
(鸣谢永康徐立斌先生的资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