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东阳东白茶,产于东阳东白山和大盆山,
2023/4/21 来源:不详本文系作者最遥远的朋的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东阳东白茶,古称婺州东白茶,产于东阳东白山和大盆山,尤以产东白山者为佳,故称东阳东白茶。东白山位于县东北八十里,东与嵊县接壤,北与诸暨相连,主峰太白尖,高一千三百米,周围八十余里,顶峰常有云雾缭绕,极目远望,杳不知所际,晴朗天日,钱江茫然可见。东白山世称浙东雄山。这里襟山带水,岧绕衍迤,重峦叠嶂,起伏隐见,山冈云雾时聚时散,花叶茗芽,含芳吐秀,修竹茂林,高森映蔽,虽三伏天气,仍不觉有炎蒸热气之感。山中名胜古迹很多,著名的禅林院为唐太和六年(年)所建,宋宣和年间(—年)被焚毁,宋建炎二年(年)僧稠公重建大殿,以后逐渐修复如故。
东白茶后又几度毁建,至今山中尚留有遗址,宋代隐逸之士张志行在《禅林院重建记》中有详细记述。东白山邃深奇古,为僧尼学道之士修行之佳处,也为名士隐居遨游之地。相传抱朴子曾游此山,南朝初期时的褚伯玉曾隐居于此,并留下赞美东白山的诗篇。李俊良《登东白山诗》云:“山峙东南一障开,拔云地势挽蓬莱。七襄梭子深穿穴,九鼎丹经老筑台。昆诸定应搓得到,江天。刚是雁飞来。峰高太白争如此,道士何年蹑绿苔。”诗人描绘了东白山的形胜,并怀念曾在此处隐居的名士。“东白山产茶历史悠久,所产茶叶品质优异。”陆羽《茶经》中已提到婺州东阳县东白山产的茶叶质量与湖北荆州产的相同。
东白山唐代李肇所撰《国史补》中,正式将婺州东白与蒙顶石花、湖州紫笋等十五个茶品作为唐代的全国名茶,可见婺州东白在唐时已负盛名。《浙江通志》引《东阳山水记》中载:“去东阳县治东五十里,曰独山,望如城郭,中为深坞。唐宋时,有司常治茶于此,设茶院。”看来,东阳产茶很早以前就已引起当地州、县官府的重视,唐宋时已在这里专门设置机构,管理茶叶的产制和运销。东白山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古时人迹稀少,然而东白茶为何能闻名于世呢?除优越的自然条件给茶叶生产带来好处、茶叶自身品质优胜外,也与山中的禅林院有关。据说在唐代,香火盛期,山中的僧尼达千余人,这些僧尼为了坐禅和节食需要饮茶,对茶树的栽培和采制技术精益求精。
茶叶各地僧尼的云游交流,四方香客的频繁往来,使东白茶广为传播,遐迩闻名。东阳东白茶在我国古籍史料中,多有提及,而东白茶正式作为封建皇室的贡品,则是在明隆庆年间(-年)。当时进贡的茶类为芽茶。关于东白茶的产制、销售及品质在东阳县《隆庆续志《康熙志》中都有极为扼要地记述,原文说“大盆东白为最,谷雨前采者谓之芽茶,更早者谓之毛尖,最贵,皆挪做,谓之挪茶。茶客反取粗大,但少饮之,谓之汤茶,转贩西商,如法细做,用少许撒茶饼中,谓之撒花,价常数倍。”如意译成现代语,那就是说,东阳的茶叶,以大盆山和东白山产的质量最好,谷雨前采制的茶叶叫芽茶,更早一些时间采制的茶叶叫毛尖。
毛尖这两种茶叶的价格是最贵的,在制法上都经轻轻挪揉,所以又叫挪茶。而茶客认为这种茶叶过于幼嫩,汁味不浓,反而要求粗大的茶叶,这种茶叶稍经蒸青,叫汤茶。把粗大的茶叶转贩给陕西一带的客帮,经过再加工,将嫩芽叶及粗大梗叶区分开来,用粗大的梗叶做茶饼的原料,用嫩芽叶撒在茶饼的面上,叫撒花。经过一番加工处理,茶叶的价格可比原来的价格提高好几倍。东阳的茶叶,色泽嫩绿,叶质柔软,滋味醇和,用来再加工而改变原来茶类的历史是久长的,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前仍保持这种习惯。如在扁片茶旗枪销路走俏的年景,杭州商人收购东阳毛峰,快速运杭,喷水使茶身还潮,重新改制成旗枪茶,转销长江以北,这样低价进,高价出,从中获得厚利。
汤茶另外在红茶缺货的年景,也有商人以东阳的低档烘青,喷水使茶身还潮,经过沤堆发酵,改制成低档红茶,销茶馆供泡茶之用。通常所指的东白名茶,指的是东白山、大盆山所产的芽茶、毛尖和毛峰茶,历史上西商所需的粗大茶叶,是不能当作名品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东阳东白山区还断断续续生产过少量芽茶、毛峰,因未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未形成商品茶在市场供应。年开始,有关部门对名茶生产进行规划试产。东白茶的主产区东白山,现在拥有新老茶园四千亩,其中东白山茶场有茶园三千二百亩,邻近的西恒有园一千亩。年产茶共计一千余担,成片新茶园正在逐年入采摘,东白山区的茶叶将会有大幅度增产。
红茶东白山的园,新发展的大多选择某种地形,集中成片,原有的老茶园有的生长在大块岩石的隙缝之中,茶园多数位于七百米以上的云雾线中,最高的在一千米以上。茶树长势良好,生机勃勃,芽壮毫显,很适合制东白芽茶。东阳县为了扩大东白茶生产,提高商品量,年在全县范围内挑选地势较高,土壤肥沃,小气候良好,茶叶自然质量优异的尚周、光里山、搭钩、殿下、山店、平安等地进行试产。东白茶在清明、谷雨之间按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标准采摘。鲜叶采回后先经摊放,分杀青、轻揉、炒二青(初烘)、复烘四个过程制造而成。“东白茶的品质特色:芽叶饱满,色泽嫩绿,芽毫明显滋味鲜醇,香气清爽。”优等茶常伴有兰花,叶底嫩黄匀齐,汤色清澈明净。
参考资料
·《禅林院重建记》
·《茶经》
·《浙江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