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典型案例这
2022/8/30 来源:不详江西省婺源县有一处自然资源优良、耕读文化厚重的徽州古村落——巡检司村。历史上,受盆地内有限资源和经常性局部灾害的影响,巡检司村衍生并传承了基于自然的生态节制智慧,包括土地节制(顺应地形建村,不破坏自然格局)、植被节制(保护风水林、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水资源节制(维护水口、挖塘蓄水、建筑存水)等方面,维持了整体农业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持续利用,堪称农业时代基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典范。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长期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稳机制和传统的农业生态景观被破坏,人口大规模外流,面临逐渐凋敝的困境。年,上饶市、婺源县和赋春镇各级政府领导开拓创新,积极开展乡村振兴活动,创造各种条件,引进了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带领的设计团队。该团队以“保育本底、植入激活、新旧共生、与民共荣”的理念,开始在巡检司村实验“望山生活”——践行一种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有乡愁的生活,探索乡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径。以诗意栖居、生态优农、全域旅游、研学实践和文创艺术五位一体的“望山生活”正在巡检司村生根开花,凋敝的乡村和社区重新焕发生机。巡检司村案例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中国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
巡检司村总平面图
发掘和利用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优势,践行“望山生活”五位一体理念
近年来,巡检司村河道的渠化硬化、化肥农药的滥用等破坏了自然本底,前几年产业发展的滞后和村民的低收入又使得青壮年大量流失,土地撂荒严重,房屋日渐凋敝;加之村内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设施短缺,文化教育落后,乡土遗产景观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村民的认同感及归属感越来越弱。“望山生活”模式强调生态优先和保护自然,同时充分发掘和利用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优势,推动乡村振兴。主要措施包括:在系统梳理自然及文化本底的基础上,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重塑乡村治理秩序,践行“望山生活”五位一体的理念,即诗意栖居、生态优农、全域旅游、研学实践与文创艺术。理念的核心在于建立新的城乡关系与供给策略——生态系统服务,即将人类的生存、健康与自由的福祉,建立在生态系统的安全、健全与丰饶之上,引领人们重新认识乡村生态系统的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城乡共荣。
构建海绵国土,完善生态基础设施。本案例中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保护并修复以陂塘—低堰—水圳为核心的古代水利遗产,这些微型水利系统保护了自然的水过程和水格局,实现了水源涵养、地下水回补、雨污净化、雨涝调蓄,同时满足生活和生产用水。二是及时阻止了河道的渠化硬化工程,保护自然河床,从而维护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净化面源污染,补充地下水。三是保护并修复了水口及水口林。水口是村庄的水系交汇处,在其一侧营造较高地势,并种植水口林,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同时调节了小气候。
重拾传统农业智慧。巡检司村优农基地通过休耕、轮作、秸秆还田等措施恢复地力;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肥与农药,确保作物的绿色安全;充分发挥农业空间的复合功能,同期建设开放式竹林养鸡场、蜜蜂养殖场等,“以种带养,以养促种”,从而保护与恢复了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
重塑诗意栖居生活空间。村庄建设总体规划采用“插队与拼贴”的形式,即改造旧宅基地,“插队式”地引入城市居民,并用“拼贴”的方式规划新民居与服务设施。建筑改造方面汲取徽派建筑采光隔热、存水去湿的博弈智慧,保留并修复了天井,打通墙体采用落地窗来通风采光,保护原有木雕的同时发挥其去湿功能。对破损的汇秀古桥采用传统榫卯结构进行修缮,改危桥为廊桥,既保证了建筑材料的可回收利用,又恢复了交通与游憩功能。此外,保护并修复徽饶古道的片石铺装,促进雨水下渗,并与快速的区域交通相结合;沿村路修建明渠,与河道连通,解决排水问题,并在出水口设计曝氧池,通过水流与瓦片的碰撞使水体复氧。
打造生态产品。在全域旅游方面,规划了三公里的遗产廊道与解说系统,串联了巡检司村及周边三个古村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研学实践方面,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在此挂牌,理想人居与乡土景观研学也持续开展,成为乡村振兴的现场教育基地。在文创艺术方面,策划了全国首届“望山田野舞台”、中国首个5G乡村艺术生活馆等活动,共获得多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