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第二天李坑汪口蓬莱海市
2023/10/2 来源:不详北京皮炎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news/a_9321718.html
今天是个好天气,蓝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
今天的第一个景点是李坑。李坑是秋口镇的一个行政村,以李姓为主,相传其始祖为唐代宗室,唐末因避战乱到歙县(现属安徽)定居,五世祖时迁到现在李坑这个地方。此传说与西递的类似传说应该为一个故事的两个版本,都不足信。从悬有“小桥流水人家”匾额的景区门口到李坑村口,大约只有1公里的距离。但在导游的劝说下,我们还是选择了乘坐电瓶车,一来为了节省时间,二来也是给导游面子。
坐在电瓶车上,一群背着画板、提着画箱的孩子又吸引了我的目光。不用说,孩子们一定是来李坑写生的。
在电瓶车行驶的小路西侧,可以看到一座东西走向的砖砌单拱小廊桥。
该桥长10米,宽不足4米,高3.5米,为北宋末年李坑人李侃捐资建造;因李侃曾官至中书舍人,故称“中书桥”。中书桥也是婺源现存最古老的桥之一。
中书桥南,是李坑村名牌坊。这是一座四柱三门三楼石牌坊,从其风蚀情况和坊额文字书写方向来看,应该是一座新建牌坊。
由牌坊继续向南,是八角重檐攒尖顶的“文昌阁”。文昌阁或魁星楼,是江南一些古村落在村口的“标准”建筑,属于风水设施,体现了当地人对功名、入仕的推崇。
在村口横空掠过的合福高速铁路,似乎在提醒李坑的原住民们,现代化离他们其实并不遥远。
历史上,婺源地区在很长时间里都隶属安徽徽州,因此包括李坑在内的婺源地区的建筑都具有典型的徽派特点:粉墙、黛瓦、马头墙。
李坑只有不到户人家,一条小溪纵贯全村,民居基本上都建在小溪的两岸,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村口一棵老樟树旁边竖立的木牌告诉游客,这里就是作家辛夷坞的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主人公向远的老家。
走进村里,拜访的第一座古宅是“丁余堂”。丁余堂建于清朝初年,是当时富甲一方的木材商人李瑞材的宅子。估计是社会地位不高的有钱人故意炫富,整个丁余堂的木雕、砖雕、石雕不仅用料讲究,而且雕工精湛,极尽奢华之能事。
与丁余堂隔河相望的是另一座古宅“大夫第”。大夫第建于清咸丰年间(年至年),因其主人李文进曾官至五品奉直大夫,故被乡人称为大夫第。
大夫第的主厅叫“春霭堂”,堂内木构件上雕刻的精美程度与丁余堂不相上下。可悲的是,儒雅的春霭堂现在已经被各种假古董所充斥,让这个曾经的官宦人家斯文扫地。
沿小溪继续东行,在一座座简易的木板或石板桥中,可见一座石砌单拱桥,这就是“通济桥”。
通济桥始建的年代已经不可考,但桥身上的刻石告诉我们,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乾隆三十五年(年)。由于该桥建在村内两条溪水的交汇处,两溪如龙,拱桥及水中倒影似珠,乡人故称此地为“双龙戏珠”。
通济桥北堍有一座长方形重檐攒尖顶木亭,叫“申明亭”,是旧时村子里非常重要的一处公共建筑。
申明亭建于明末清初,其主要作用是“惩戒”村里的坏人坏事,同时兼有戏台的功能。亭额“申明亭”故意把其中的“明”字的“日”字旁写成“目”字旁,意在提醒乡人睁大眼睛让坏人坏事无处遁形。
照壁是中国许多地区汉族民居的特有组成部分,一般建在大门内,主要起遮蔽视线的作用。但在李坑这种土地比较紧张的山村里,普通人家不可能有很宽敞的院子,所以照壁往往被安排到了大门外。
李坑是个很小的村子,从村子的这西头一路拍到东头,仅用了半个多小时。
村子的东头是一大片稻田,已经是满眼金黄。
淳朴的婺源人不乏浪漫和幽默,卫生间在这里被标记为“舒园”,文字既达且雅。
今天的第二个景点是“汪口”。汪口是江湾镇下辖的行政村,在李坑的东北方向,距离李坑不到10公里。汪口古称“永川”,由从歙县迁徙到婺源的俞氏第九世孙俞杲于北宋大观四年(年)开基建村;因处在两条河的交汇处,碧水汪汪而得名。
我们从汪口景区的西入口进入景区,游览方向的左侧是澄净碧透的“永川河”。和中国大多数河流都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同,永川河是自东向西流。当年名噪一时的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片尾曲《小小竹排江中游》的背景画面,据说就是在永川河的这一河段拍摄的。
横跨在永川河上的钢骨水泥平桥“西关大桥”,既是进出汪口的交通要路,也是水口的锁钥,暗合古老的风水术。继续前行,即进入著名的千年古街。古街依永川河而建,大致呈弯月形,全长多米,只有3到4米宽。明清时期,作为徽州(包括今天的安徽歙县、绩溪、休宁、祁门、黟县和江西婺源)与饶州(今江西鄱阳县一带)之间重要的水上交通节点和物资集散地,汪口的商业十分繁荣。
虽然汪口的繁华已是昨日黄花,但从古街临河一侧的十几个巷口那些码头遗迹上,仍可想象出它昔日的喧嚣和热闹。
在古街的中段,有一座石库门砖木结构的“乡约所”。从建筑的新旧程度看,应该是一座新建或翻建的建筑。乡约所是明清时期乡村的一种基层管理组织,类似今天的村民委员会,属于村民自治机构。
乡约所正厅太师壁上悬有一块“归仁里”匾额,匾额下为明太祖圣谕:“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里,毋作非为”。
与正厅相对的是一座戏台,台口上方悬“齐天同乐”横匾。
沿街继续东行,有一座被称为“汪口船会”的古祠堂,新筑的砖雕门楼上镶嵌着“鑑三六公祠”的石雕匾额。
汪口船会是俞氏三六公一脉的支祠,又称“迪公众屋”,后来成为汪口船工行业的“船会”和“俞利通行”的商行,是当时汪口最大的一家经营水上运输生意的商行。
与古街垂直相交的共有18条小巷,巷内散布着官宅、商宅、民居和书屋。
每一条小巷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名字来源的故事,连缀起来就是一部汪口村的简明村史。
可能是由于街道过于狭窄的缘故,古街几乎没有进行商业开发,还基本上保持着原生状态。
“俞氏宗祠”坐落在汪口村的东口,由朝议大夫俞应纶于清乾隆九年(年)回乡捐资兴建。
该宗祠为三进,进深40余米,占地平方米,以木雕精湛而闻名。
不巧的是,正赶上大规模维修,不能进入,只能在大门口匆匆一观。
宗祠前小广场上,竖立着8根高杆,上悬“清光绪奉直大夫”、“明崇祯亚中大夫”等8面官职旗。汪口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计有进士5人,举人2人,七品以上官员36人。
8面官职旗背后为“东关大桥”,是汪口村的另一把锁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