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人问津到限客旅游扶贫让江西这个濒临消
2023/6/27 来源:不详江西婺源篁岭古村,海拔米,地无三尺平,被人誉为“挂”在陡坡上的小村庄。
然而,在刚刚结束的年国庆长假,篁岭古村已成为婺源县乃至整个江西省最热门的网红景点,日接待游客量最高纪录突破3万人次。
篁岭古村,原为江西省有名的贫困村,究竟是何原因,让这个濒临消失的古村落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
篁岭古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东北部江湾镇的大山深处,似乎被世人所遗忘。
篁岭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年历史,是座在地图上都查找不到坐标的小村庄。
小村庄建在陡峭的山坡上,既不靠河也不临江,还远离交通要道。
由于地势高,村内的房屋,一排比一排高。多栋徽式老宅,上下依靠,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前屋的后檐就处在后排的屋基脚下,门口的小路上伸手便可摸到前屋的瓦片。
人们认识篁岭,大多是通过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晒秋”摄影作品。
“晒秋”这项农俗,在这里已传承了近六百年。
篁岭房屋受地形限制聚集在一个陡坡上,村民晾晒农作物,只能使用竹匾搁在自家屋顶木架上。
一到秋天,红红的辣椒、黄黄的玉米、金色的稻谷……五颜六色的农作物,层层叠叠地遍布全村,形成了壮观的“晒秋”景观,惊艳了整个秋天。
然而,十年前,篁岭古村却不是如此这般耀眼夺目。
年以前,篁岭是江西省有名的贫困村。
那时的篁岭村,因交通不便、缺水断电、梯田荒废、村庄空心化、地质灾害隐患等诸多原因,一度濒临衰落和消失。
大量民居古建因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变得破败不堪。
青壮年劳动力纷纷下山进城务工,大部分村民只能勉强解决温饱,几乎没有姑娘愿嫁到这里。
即使如此,老一辈们还是坚持“晒秋”,从未中断过。
本世纪初,有画家无意中闯入篁岭村,被“晒秋”的场景所震撼。
紧接着,驴友与摄影师慕名前来,世人也慢慢知晓了这个村子。
然而,虽然“晒秋”漂亮,但村子里破败的面貌,每一位来访者都心疼不已。
年,经婺源县、江湾镇与村民们同意,由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斥资0万元,对篁岭村的名村民进行整体搬迁,以山上旧宅置换山下新宅。
在山下交通便利、临近本村农田的乡村公路旁,建设安置房68户,老年、单身公寓24套,并完善好配套设施。
村民搬出后,公司投资近10亿元建设篁岭民俗文化村,进行旅游扶贫,在保留和维护传统徽州明清古建筑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内涵挖掘和文化灌注。
年,篁岭是在一片“嘘”声中打造民俗文化村的。
当时,外界质疑不断,当地旅游界的一些同行甚至等待看篁岭的笑话。
九年后的今天,原来无人问津的篁岭古村,将上山的公路拓宽了,还修建了索道,引来了山泉水,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
篁岭已从一个被人遗忘的古村落,华丽转身为中国乡村旅游的超级IP示范村,成为中国乡村旅游闪亮的“明星”。
年,篁岭古村共接待游客超过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
村民们家家户户住上了多平的三层小别墅,冰箱、电视等一应俱全,其房产价值已从建成时的市价每栋10万元,增值为每栋80万元以上,租给他人经营的话每栋的年租金超过8万元。
篁岭景区的工作人员有将近一半是返聘村民,他们参与到景区的各个岗位上,如管理、收银、保安、保洁等。
返聘村民像城里“上班族”一样每天工作,实现了就地城镇化。
村民们收入大增,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户年均收入超10万元,每个村民还可享受景区的分红,远近的姑娘都愿嫁到篁岭。
在篁岭,一年四季都可赏美景,一年四季都可看“晒秋”。
每年春季夏季,篁岭古村被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以及烂漫山花环绕着,美不胜收。
每年的秋冬时时,慕名前来看“晒秋”、赏红枫以及观雪景的游客络绎不绝。
四季“晒秋”也成为篁岭一个新的卖点。
村民们春晒茶叶、山厥菜、笋干、梅干菜;夏晒油菜籽、果蔬、红枣;秋晒辣椒、黄菊、白莲;冬晒果脯、腊肉、香肠等。
村民们晒的不单是秋,更是传承、喜悦和乡愁,饱含着浓浓的“乡土情”。
“晒秋”也从篁岭的一张名片,逐步升级为中国的民俗文化符号。
文/图纳兰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