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青城山的游人,都会顺道拜访街子古镇
2023/4/20 来源:不详唐公留雅韵,味水沃兰香,这是街子人对于街子古镇历史文化的精辟概括,这也是游人探访西川第一天,千年街子古镇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街子古镇依山傍水,钟灵毓秀,实在是一个自然风景衍生文化艺术的宝地。
游览青城山的游人,都会顺道拜访街子古镇,一个与青城后山串在一起玩的地方,国家4A级说明景区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距离青城山仅20余公里的这么个古镇,值得顺道过去探访。
街子古镇距离成都约82公里,位于崇州市凤栖山下,毗邻青城后山,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五大天府古镇”之一,据说这里是以前茶马古道进入藏区的最后一个停靠点,也是藏区进入成都的必经地。
万历四十二年,这里已是百业凋敝,昔日繁华的古镇只剩下味江边上的河街子一条街了,从那时起,这里便被叫做“街子场”,后来在清代和民国又几经兴废,现在的街子让游客驻足流连的是历诸朝代,从风雨飘摇中洗尽铅华的青石板路和古老民居,和久居住在这里的淳朴温厚的街子人,五代时名“横渠镇”,因横于味江河畔而得名,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重要历史事件,政治、经济反复兴衰,兴时曾为县治掌一方水土,衰时仅余一条小街,到明朝万历四十二年即公元年,仅存沿河街子一条街。又至年建立街子场,旋即改场为乡,建国后仍名街子乡,年撤乡建镇至今。
街子古镇青山环抱,碧水萦绕,林木苍翠,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天然的氧吧,是修身养性之福地,小镇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川西民居特色,古色古香,以清代中、晚期建筑为主,体量不大,用材小巧,风格朴素,保存了浓郁的清代西南小镇的韵味。
从青城山或崇州方向,车到街子古镇,迎面而来的,是一座三重飞檐的大牌楼,牌楼横额书写着五个大字:西川第一天,牌楼柱子上对联写道:北去青城问道,西来古寺听经。牌楼背后还有一副对联,其文字内涵则更加丰富:蜀王投滔,朱帝隐禅,犹有唐公留雅韵;银杏萃幽,遥函披彩,更兼味水沃兰香。
街子古镇称谓“西川第一天”。为什么叫西川第一天,而不称西川第一镇?据查证,“西川第一天”五个字原来是出自清代嘉庆年间光严寺僧万明《吟古寺》组诗中的诗句:古寺西川第一天,神今庙古万般全;水流风动花开谢,只计僧多不计年。诗句里的“天”是指神圣共住之天,这里借用赞誉古寺的西川第一天,来概括街子古镇优美丰厚的自然人文环境,也是恰如其分的,街子古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气候,孕育了“银杆素”、“春剑素”、“西蜀道光”等珍贵兰花品种,因此素有“兰花之乡”的美誉,街子古镇被誉为“兰花之乡”,还得提到“一瓢诗人”唐求,唐求隐居街子故里,大开当地的养兰之风,兰花淡淡的幽香,没有妩媚娇妍之色,更没有尘俗鄙陋之态,展现出一种刚正之气,“绿缀沿岩草,红飘落水花”说的就是他与兰花的不解之缘。
一年一度的兰花节延续着街子当年的繁华,秉承了古镇书香流韵的儒雅,街巷民居随处可赏兰草倩影,可闻兰花幽香,街子人钟情于兰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花中君子”的高洁品格,形成家家养兰、户户兰香的淳朴民风。
文化氛围浓是街子古镇的一大特点,当地悠久的历史传说和深厚的文化底韵都足以让游客流连忘返。现在,游客来到街子古镇,可以选择在“天水归源”听戏,在水木闲庭看山,在西川禅院说禅,唐求笔下“深山道者家,门户带烟霞,绿缀沿岸草,红飘落水花,半庭栽小树,一径扫平沙,往往溪边尘,持竿到日斜。”的古朴意境均在古镇一个个景点中再现。
沿着银杏广场往前,就可以看到在味江河面上架设着一座造型优美、雕梁画栋的风雨廊桥,这就是“瑞龙桥”,瑞龙桥,它始建于清嘉靖年间,原来只是一座简陋的铁索吊桥,两端建有桥楼,中间桥墩上建有亭阁,瑞龙桥年曾两次被冲毁重建,年再因桥木常年受侵蚀,于年重建柏油公路大桥并更名“街子大桥”,它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考验,年改建为风雨廊桥,仍名为“瑞龙桥”,瑞龙桥为重檐式廊桥,桥身的两侧内壁上“茶道马鸣、蜀王投江、建文逃禅、洪武南藏、味江朝发”等20幅彩绘,集中而形象地描绘出街子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古镇水源可追溯到西边直线距离不足70公里的四姑娘山,那里山巅海拔超过了m,冰川雪融水到这里高度下降5公里,雪山下的古镇到了夏天就成了避暑胜地。
一条蜿蜒小溪把主街一分为二,它只有一米多宽,溪上有石拱桥,溪边有亭阁。石桥把两“岸”连接起来,人们可以踏石而过。几座凉亭,翼然水上,倒也别致,街子的老街是规模最小的,只有短短多米长,但它古老的风貌也是保存的最完好的。绝大多数房子都没有翻修过,低矮的屋檐,狭窄的门廊,木阁楼、木廊柱,木门板,青石路,发绿的小青瓦,长满了青苔的石水缸,显得古老破旧,却又觉得颇有韵味。
古镇不收门票,古镇到达路线:街子古镇在成都西面的崇州市境内,有两条到达路线。从成都茶店子启程,先到达崇州,再从崇州到达街子古镇。也可以选择另一种路线:从成都坐城际列车,先到达青城山站,再转乘路公交车到街子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