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每3天消亡1个,如今乡愁盛行,中
2022/9/3 来源:不详「来源:|财经国家周刊ID:ENNWEEKLY」
文
胡彬彬,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
米粟
以传统农耕文明为基的中国,在20世纪初开启了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具体面向的现代化历程。在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村落一直与现代性进行着碰撞和博弈,政治、社会环境都已发生几重变革,然而村落却始终是历史变迁中的失落者,它支撑了现代化的发展建设,却滞后于现代化进程。
可以说,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村落社会历经了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现代性局面以及结构性变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历史的新维度,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已经为现代化城市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物质基础和心理条件。
这意味着百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村落所处环境的现代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现代城市文化对村落形成了全方位冲击和改造。这产生的影响就是村落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价值被动接受了根本性的改变和解构,传承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村落文化亟待得到全新的保护。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从空中俯瞰,十分壮观。西江千户苗寨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苗族原生态文化。图/图虫创意
曾经,每3天消亡1个传统村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与此对应的是,我国的传统村落数量快速下降。
~年,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考察组集中对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17个省个县(含县级市)个乡镇的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地区,在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年为个,到年仅存个,平均每年递减7.3%,平均每天消亡1.6个。
年6月12日~9月30日,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再次对“江河流域”传统村落展开跟踪式田野考察,对此区域原已纳入调研视野的个传统村落中的个进行回访调研。
调研数据显示,在年尚为活态存在的个传统村落,在4年间又有个因各种原因消亡,幸存个,消失比例为44.6%,平均每年递减11.1%。换言之,在此次调研范围内的传统村落中,约每3天就有1个消亡。实际上,就全国范围而言,传统村落消亡的速度整体上可能远快于上述数据。
▲浙江舟山嵊山岛后头湾村因长满爬山虎被誉为“最美无人村”。图/图虫创意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村落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农村广阔地域上和历史渐变中一种实际存在的、历史最为悠久的时空坐标,承载着大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是我国宝贵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
传统村落面临的消失状况,突出反映了村落及其文化所处的境地,但这还只是当前村落数量整体下降状况的一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村落数量以较快的速度下降:~年,行政村的数量减少个,自然村的数量减少个。
伴随着城镇化过程实施的征地拆迁和撤村并点,是村落加速消失的主要原因。同时,还有城市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村落生态环境不佳等因素,使村民开始了“离土离乡”的城市化大迁移,村落人口的单向流失使得村落空间缺乏生机并不断萎缩,村落慢慢陷入无人来顾的境地。
▲图/新华社发
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村落的政治、经济崩溃破产,农民全面贫困的状况不同,改革开放后,村落消失的总体状况是原有的文化空间渐渐衰弱,传统的文化被新的文化元素革替,文化冲突与断裂造成社会价值认同缺失等,传统意义上的精神文化场域日渐式微,而现代意义上的村落文化体系尚未构建。
各界共举保护传统村落
面对这种现状,自20世纪末开始,不少专家学者以及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不断为保护传统村落呼吁,积极探索有效保护传统村落的途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为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进行宣传和论证。同时,对村落的保护离不开乡贤的参与。他们视野开阔,掌握较丰厚的相关资源,积极参与家乡建设。
村民有“觉”有“悟”,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方兴未艾。在当下不少传统村落,村民已经意识到传统村落不仅是自己的家园,还是与家族、民族有关的国家历史文化财产。如河南崤山山区的渑池县赵沟村先后获得“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原住民的文化觉悟和文化自信。
▲年9月11日,河南三门峡,位于渑池县段村乡深山内的千年古村赵沟村。图/ICphoto
我国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与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时,首次涉及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的“生态博物馆”理念,最先在我国少数民族村寨保护实施,具体做法包括:“(1)保护环境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2)保护村寨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3)树立村寨居民的主人意识;(4)提高居民的文化水平,迎接自己的明天。”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开始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年由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公布了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这是从保护文物角度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村镇进行保护。之后,每两年评选一次,至今已评选7批,评出名镇个,名村个。
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遵循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原则,对传统村落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以及与传统村落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风景的保护起到了深刻、广泛的作用,但是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仍有所欠缺。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既应包括对村落有形的、物质的、固态的文化的保护,例如民居、公共建筑、道路、水系、山丘等,也应包括对无形的、精神的、活态文化部分的保护,例如村落中原住民所创造的礼仪习俗、乡规民约、手工技艺、口头传说、生产贸易、教育、节日、娱乐等。
▲年1月13日,贵州省榕江县三江乡友埃村有格寨苗族同胞在吹芦笙、跳芦笙舞欢度鼓藏节。图/ICphoto
真正意义上从国家层面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保护,始于年国家将其列入国家文化保护战略之后。
年12月1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同年4月,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调查”,并于12月17日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包括个传统村落,至今评选5批,共个传统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乡愁”之风席卷全国
这些年来的积极保护,成绩显然是很大的。宏观上我们可以看两组数据。
第一个数据是国家分5批将个传统村落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且,已经形成了从国家到省、市、县四级联动保护体系;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也得到了全社会各个阶层民众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