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数据改善生态机遇与挑战同在中国商
2023/7/10 来源:不详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王紫)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在各个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其基础性战略资源地位日益凸显。学术界和产业界均意识到,大数据给现有的信息技术体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需要更多的研发投入和有利于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环境。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展现生态美。CNSPHOTO供图
4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首届清华-财新公共治理论坛上指出,数字技术应用与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两大复杂问题的结合,将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资源反哺其他领域
作为新生的资源要素,大数据顺应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数据和信息在新媒体的传播下逐渐趋于大众化、扁平化,促进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公众等多元群体广泛参与的立体化治理体系。
同时,大数据还能为构建综合性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主体间的互动性,使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发挥独特的作用,打破信息孤岛怪圈,提升信息和数据使用效率。
“利用大数据推进气候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大数据资源会逐渐反哺其他领域研究以及经济行为。”财新传媒副总裁、财新智库执行总裁高尔基呼吁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者共同推进大数据研究进入跨时代发展。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提出PITI指数和CITI指数,分别评价地方环保部门的执法效果以及企业环境表现。在数据库的基础上,蔚蓝地图形成了一个包括检索和分类机制、数据披露机制、违规问题披露确认机制、数据公开审计机制的管理体系。”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近几年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环境监测数据在数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这得益于政府积极支持大型企业环境数据的实时公开。这意味着,公众同样可以利用生态环境监测网公布的相关数据进行监督。
“污染企业不愿治污是因为成本太高,这让我们认识到,只有龙头企业发生改变,龙尾才能跟着发生变化。同时,只有在数据公开的层面上,大数据才能真正有效地使用,生态环境治理也才能从自上而下真正走向多元共治的局面。”马军对记者说。
机遇与挑战同在
“给公众赋予了知情权,这使政府的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更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表示,大数据背后其实有一个赋权作用。
高世楫指出,年国务院办公厅曾印发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明确到年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网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
“没有对大气污染的大数据分析,就无法找到解决污染的根本方法。”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执行主任陶光远建议,北京市的大气治理可通过燃气电厂加装电锅炉和取消天然气补贴的方式,倒逼民众用电采暖。
“大数据的智能为城市提供‘穿透力’的治理能力:一方面,微粒化闭环管理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大数据有利于破解复杂性系统非线性关联,找到城市治理的本质问题。未来城市将是传统基础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的融合,在雄安新区等城市建设中融入数字化模型,可以提前避免环境灾难的发生。”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松表示,城市治理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带动了庞大的智能化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产业。
但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也提出了疑问,“当我们的数据达到一定密度后,能否完全达成共识,提供优化的方案,形成更好的生态环境治理决策呢?”刘世锦强调,大数据提高了信息密度,但同时信息过度透明会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等现象,数据泛滥有可能并不利于政府的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