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2023/2/22 来源:不详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m.39.net/pf/a_4626906.html
▲点进去看看▲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
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赵承董峻于文静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1日由新华社受权播发。 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从重要会议到重要文件可以清晰看到: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基础上,中国已踏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大道,“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 未来,广大乡村如何谋划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富春山居图”?本刊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参与文件起草者等权威人士,深度剖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战略之举的重要内涵和深意。
▲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吉林考察调研。这是习近平在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了解粮食生产、黑土地保护利用等情况 鞠鹏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两个大局中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战略定位 按惯例,每年末中央都会召开一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第二年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文件是会议的一个固定议题。去年末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明确信号:在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 党的十八大以来,继年和年之后,时隔3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点,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和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严峻形势,全面部署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意义非同寻常、影响极为深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 “这是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接受专访时说,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任务更艰巨、要求也更高,必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制图:瞭望新媒体喻千桓
新起点,新使命。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决策部署,针对“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定位,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提出了“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这主要着眼于“三农”和全局大局的关系。 “统筹发展与安全,国家安全涉及政治、经济等很多方面,最根本最基础也可以说最重要的还是国家粮食安全;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最关键的还是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促进城乡经济循环,充分挖掘乡村消费投资潜力,释放扩大内需的巨量潜能。”唐仁健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对此,也许将“三农”现状放进整个国家发展全局中可以看得更清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但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总体还是滞后。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还不强,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明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比较突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时的讲话就深刻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了新的大台阶——从年的亿元到如今超百万亿元规模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堪称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但就在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虽持续缩小,但仍有2.56倍之差距。可以说,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体现。
制图:瞭望新媒体喻千桓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没有掉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不能落下农业农村,这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处理好的重大问题。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央农办秘书局局长吴宏耀说,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确保农业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同步赶上来。 “只有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吴宏耀表示,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下行影响,一度有多万农民工留乡或二次返乡,但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农村发挥了重要的蓄水池和稳定器作用。因此,必须始终从巩固执政基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高度,来重视和看待“三农”工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何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是在农村?吴宏耀说,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农村市场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大有可为。一方面,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将会释放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居民对绿色优质农产品、乡村休闲旅游等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生态涵养、体验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得到开发,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发展格局。只有城乡经济循环加快畅通起来,国内大循环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循环系统。
▲贵州省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村民们采摘用作生产糟辣椒的红辣椒(8月12日摄)杨文斌摄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要善于遵循历史规律推进“三农”工作 大局之中有深意,而这深意唯有放在历史长河中才更能感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唐仁健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规律和国情农情的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农耕文明。重农固本早已融入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最深层的血脉。我们党成立以来,始终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回顾我们的党史、国史、民族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贯穿其中,始终是关乎党、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根本性问题。”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三农’问题,这既是观察事物的认识论,也是处理问题的方法论,为我们认识和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提供了准则和依据。”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唐仁健说,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和认识“三农”问题,就要增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研究“三农”问题的能力,善于运用历史思维看待“三农”问题,善于着眼历史视野把握“三农”本质,善于遵循历史规律推进“三农”工作。 “凡是涉及农民基本权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必须看准了再改,保持历史耐心,在重大问题、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上绝不能跑弯走偏。”唐仁健强调。 用大历史观看待“三农”问题,还有助于指导“三农”工作“算大账”。唐仁健解释道,不是只算经济账、眼前账,而是要多算政治账、长远账。比如说粮食安全,要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那就不能光算增加补贴、库存费用这个小账,不能单纯看比较效益和机会成本,得算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这个大账。再比如抓种子,投入多、周期长、风险大,培育一个新品种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不抓就会被卡脖子、饿肚子,就会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掉队。还有乡村建设,不少人讲农村逐步消亡是规律,再搞建设是浪费,但是全国还有5亿多农民不可能都到城市来,他们的美好生活怎么办?不能“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 我们看历史,就会看到未来。年,我国全面发起脱贫攻坚战。5年后的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打好脱贫攻坚战则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 众志成城、成就辉煌。经过8年持续努力,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这场攻坚战打赢了,下一步做什么?
制图:瞭望新媒体喻千桓
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曾深刻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近年来,从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再到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现在,到了全面推开的时候。对此,中央一号文件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要一章进行系统部署。 唐仁健表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摆在“三农”工作的首要位置,这是今年乃至整个“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最重要的任务。脱贫地区、脱贫群众虽然已经实现脱贫,但发展基础和自我发展能力仍然不强,仍处于社会发展的“锅底”,巩固成果防止返贫任务仍然很重。因此,中央一号文件确定,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下坳镇车家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小朋友在玩耍(8月18日摄)周华摄/本刊 同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帮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及时纳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兜底保障。继续重点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着力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集中支持。 此外,还将有序推进政策优化调整,推动工作体系平稳转型。脱贫攻坚过程中,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唐仁健表示,这些政策举措的出台和落实,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供了重要支撑。接下来就是要按照中央关于做好衔接的总体部署,在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基础上,逐项推进政策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做好同乡村振兴在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有效衔接,逐步实现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艰苦努力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面对粮食紧平衡的长期态势,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央一号文件对今年“三农”工作制定的具体目标任务,其中一项就是“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事实上,这也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的年度目标任务。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回顾既往,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特别是已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为应变局、开新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面对如此罕见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仍语重心长地反复对粮食安全“敲警钟”,东北黑土地、中原大地等粮食主产区也留下他多次考察调研的身影。 “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 “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总体看,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 …… 在唐仁健看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防止规模性返贫和粮食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是“十四五”时期推进乡村振兴的“两个底线”。 今天,为什么我们还不能说“粮食过关了”?唐仁健解释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不会改变,农产品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的任务越来越重。特别是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背景下,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办好自己的事,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以国内粮食稳产保供的稳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年9月22日,中国农民丰收节,黑龙江省富锦市万亩水稻公园开镰仪式现场张涛摄 粮食生产怎么稳?去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两个要害,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随即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把黑土地用好养好”“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明确要求。 此次,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从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坚持并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开展粮食节约行动等诸多方面进行具体部署。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唐仁健说,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定不移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切实保护好黑土地,开展保护性耕作。 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推动设施化、机械化、绿色化和数字化,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年9月27日,农民操作机械在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盐碱地水稻基地收获水稻徐钦摄 围绕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力争实现稳中有增的目标,农业农村部今后将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 一是稳定种植面积。继续向各省级人民政府下达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善省长责任制,压严压实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责任,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统筹利用撂荒地发展粮食生产。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坚持并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确保种粮农民有钱赚。对粮食大省、大县予以奖励,对完成任务较好、增幅增量较大的省份加大倾斜支持和奖励力度,让地方政府抓粮不吃亏。 三是突出抓好要害。突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完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年度建设任务,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抓紧制定打好种业翻身仗行动方案,遴选发布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宜机化主推品种,集成推广区域化、标准化技术模式,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四是狠抓防灾减灾。坚决打赢“虫口夺粮”攻坚战,重点防控草地贪夜蛾、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制定发布科学应对“拉尼娜”确保农业丰收预案,分区域细化应对措施,做好旱涝灾害、低温冻害、台风等重大灾害防御。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还要围绕‘国之大者’扛稳政治责任。”唐仁健表示,长期以来产粮大省、大市、大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要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让地方政府抓粮有动力、有干劲;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钱挣、有奔头”。
▲中储粮哈尔滨直属库,新收购的大豆正在入库(年11月8日摄)谢剑飞摄力争用几年时间让乡村面貌有显著变化——乡村建设行动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抓手 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去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大部署。这次中央一号文件在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等诸多方面提出一系列新举措。
▲一家电商平台工作人员在陕西省合阳县金峪镇沟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直播推广草莓(年1月10日摄)陶明摄 据记者了解,有关部门正在加快制定实施方案,突出重点、强化举措,抓紧干起来,力争用几年时间让乡村面貌有一个显著变化。其中,加快推进村庄规划是一项重要内容。 唐仁健说,过去由于缺少村庄规划的指引,不少地方村庄无序建设,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要优化村庄布局,到年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根据乡村发展演变趋势合理确定村庄分类,把看得准的、需要建设的村庄确定下来,先干起来。 他说,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必须尊重现状,在现有基础上开展,不能都推倒重来,搞大拆大建。要加强村庄建筑风貌引导,不搞千村一面,注重保留乡土味道,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要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刮风搞运动。“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好农民权益,保持历史耐心,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唐仁健强调。
▲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村晾晒收获的农产品(年12月16日摄)曹加祥摄 现阶段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这也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民生痛点。因此,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是乡村建设行动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应当看到,这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全国农村目前有5亿多常住人口,他们享受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与县域内城镇居民有一定差距,农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近一半的村庄内道路没有实现硬化,3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使用卫生厕所,70%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尚未得到有效处理,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在去年末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建设更加宜居的现代乡村,确定了一系列“大手笔”—— 交通方面,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有序实施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 供水方面,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到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 用能方面,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推进燃气下乡,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加强煤炭清洁化利用; 通讯方面,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加快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
制图:瞭望新媒体喻千桓
公共服务方面,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 人居环境方面,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此外,文件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消费等方面,也作出相应部署。
制图:瞭望新媒体喻千桓
“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唐仁健说,要推动把县域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布局,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分级分层解决不同问题,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统筹配置。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光荣使命。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牢牢夯实大国根基,农村就必将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就必将呈现,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就必将在华夏大地壮丽展开!LW 刊于《瞭望》新闻周刊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