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谈谈瓷都景德镇的
2023/2/3 来源:不详昌江作为景德镇的母亲河,属于鄱阳湖支流,流经祁门后的河段命名为昌江,,位于赣东北,处于赣、皖、浙三省交界地带。该地区和祁门县、鄱阳县、婺源县毗邻,地处皖赣山区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属于怀玉山脉和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
陶阳十三里历史街区整体概述
一区域概况简述
1.自然环境
景德镇市是江西省最重要的林业资源地。俗话说:“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十分确切的形容景德镇市郊区的自然风景。景德镇市下属的浮梁县群山连绵、植被茂密,至今仍保留着原始森林。景德镇境内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不仅有常见的树木品种,还有许多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
景德镇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雨水充足,这种类型的气候条件对陶瓷的生产非常有利。发源于祁门县大洪岭的昌江是城区内的主流,南河、西河等作为支流,古代城镇内水网密布,对城镇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综上所述,陶阳十三里街区周围有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充足的制瓷原料、广袤的森林植被,丰富的水利资源为瓷器的生产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
.2历史延承
据记载,汉代景德镇地区就已经出现制陶匠人。唐朝初年,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经开始发展,为了生产用水便利“沿河置窑”,手工匠人逐渐聚集在湘湖、湖田等南河沿岸。随着人口的逐渐聚集和增加,唐朝在此设置新平镇,又因地处浮梁县昌江以南,人们口口相传称其为“昌南镇”。
宋真宗时期,因烧造青白瓷器得到皇帝的赏识,便用年号命名为“景德镇”。从此,这里成为重要的陶瓷产地,市镇开始出现雏形。元代在珠山创建浮梁瓷局,确定了景德镇作为皇家御用瓷生产基地。
清代康、雍、乾三朝“御窑厂”官窑的陶瓷生产规模和质量达到了历史顶峰,“官搭民烧”模式的出现带动了民窑产业的发展,世人有“行于九域,施及外洋”的盛赞。到了清朝末年国家风雨飘摇,数百年来的制瓷业逐渐萧条。
清代“官搭民烧”生产模式的开始,引起制瓷产业规模的扩大,导致专业化的销售空间逐渐形成。混合的商品贸易行业逐步分离,出现了专业化的陶瓷市场。
例如:瓷器街成为专门出售高端瓷器的市场;瓷器街以南的黄家洲以贩卖低档陶瓷为主;花园里周围主要以陶瓷商品批发的瓷行为主;十八桥各类商品物资批发零售的集散地,有“十八小桥赛洛阳”之称,其次还有生活物资商品交易区。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动荡、产业的更替、制瓷业呈现颓废之像。建国之初,为了重振瓷都雄风,在政府支持下,组建国营“十大瓷厂”,以稳固景德镇陶瓷之都的地位。
二城镇街巷形成与发展
1.地形影响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地形地貌不断发生改变原有的地形荡然无存。但根据现存地名志分析,用“山、岭、塘、坞、滩、坳”的地名很多,反映出该地区地貌丰富。
“坞”作为景德镇地名中常见的地名后缀,指中间高周围低洼处有溪流穿过的自然环境,便于陶瓷生产用水,因此这种地形常用于作坊建筑的选址,例如:茶园坞、薛家坞等。山坞中的小溪可以为生产提供生产用水,因此自发的形成生产建筑聚集。
以山岭类地形为例,岭是指山地起伏的最高处。这种含有“岭”字的地名通常是作为窑房建筑的地点,例如:董家岭、莲花岭、都司岭等。古时昌江水患较多,在山坡岭地还可以避免水患。
由此可见,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建筑布局产生的影响。窑房、坯房、会馆等建筑依据山水形制自发形成建筑集群。最终形成背山面水,便于瓷业生产的整体建筑空间布局,形成具有独特的城市历史建筑景观价值内涵。
2,形成过程
制瓷业生产离不开水源,城镇发展内在规律依据沿河建窑,因窑成市。整体的发展过程由北向南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汉唐时期城镇的初建阶段。陶瓷生产制作和水源息息相关,古时手工生产场地多选择在河流岸边。随着规模扩大和制瓷产量的提升,商品经济出现逐渐形成街市,开始进入城镇化阶段。
第二阶段:宋元时期城镇进入发展阶段。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釉里红,都受到了世人的追捧。根据考古发掘,宋代的古窑遗址大致可以推断出宋代景德镇城市范围,东西宽约0.5公里,南北长约1公里,北到韦陀桥南至通津桥,东到茶园塘五龙山山脚下。
第三阶段:明清时期城镇的急速扩张阶段。明代洪武年间,朝廷在元代浮梁瓷局以南珠山山麓,建立御器厂。确定了城镇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城市发展形态。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海运等外需的刺激,这一时期景德镇确定了世界级的陶瓷供应产地,生产规模和移民人口数量达到了历史顶峰。镇区内的房屋和街道基本成型生产、居住、商业等建筑不断增加,形成的新里弄更加密集交错。
古代手工业制造者的聚集,城镇建设也在此时达到封建社会的高峰。根据康熙、乾隆、嘉庆时期的历史地图记载,清前中期景德镇整体的城市格局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细分。
陶阳十三里历史街区实地考察与分析
一陶阳十三里街区实地考察
1.街巷里弄现状
自明清以来景德镇地区的街巷里弄交错密集,以珠山中路为分界线,分别向南北依次拓展。
古代四方匠人,八方客商在此地聚集,众多异乡之人逐渐定居景德镇。
自宋代以来,商贾云集的景德镇成为手工业城市城市。根据相关数据记载,明代景德镇人口超过十万人,清代景德镇鼎盛时期,常住人口达到约二十万人。不断增加的人口数量,引起这片区域用地十分紧张,导致城镇建筑空间的高度密集。
同时成千上万座陶瓷生产建筑也分布在这个不到十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当城镇土地使用饱和后,为了再次增加建筑面积,提高建筑空间密度,导致乱搭乱建十分严重,以至于远远看过去屋舍重重密不透风。这种现象破坏了窑砖里弄特有的历史风貌,失去了里弄建筑原有的韵律美。
新中国成立之后,陶瓷产业的重组更是让各条街巷里弄失去了原有的生产功能,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们清晰的看到御窑厂周围从古代到现代的建筑形式都有,整体建筑布局混乱,缺乏了整体建筑的肌理和风貌。
2现存建筑状况
中山路前街作为景德镇从古至今的重要商业路段,南北走向,长度约米。经过之前大规模的仿民国时期建筑风格改造工程,原有的历史痕迹早已一扫而空。
现存街道两边的建筑物修建于二十年前,两边建筑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仿古式的建筑外观、马头墙沿用传统的窑砖材质肌理、板棂门窗残缺不全。街巷内以服装零业为主,整体商业空间建筑外立面杂乱无章。
前街的建筑以三层或四层居多,加上传统的屋檐,总体高度约10-13米。根据明清时期商业建筑尺度的记载,门店面阔三开间,没有现代建筑这么高。
据此估算古人的视线范围,站在前街可以看到珠山上御窑厂作坊院落屋顶和陶然亭。建筑形体的不协调,体量过大挡住了周围的建筑,严重影响了人在街巷中的视觉感受。现阶段陶阳里历史街区保护利用项目正在进行建筑修缮工作,恢复到原有的整体建筑风貌。
二街区分析方法原理
1.空间句法分析街巷关系
城市的空间结构不仅基于原有的形态,还与城市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空间句法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面临描述空间之间复杂关系的问题下诞生,它试图用数学中的点、线、面之间简单的几何关系描述空间中难解的关系。
以主要街巷为起点到陶阳十三里街区中任意里弄的平均深度值前街和后街的基本相等。前街以东范围内的里弄深度值较低,主要是以姓氏为单位的家族聚集区在里弄形成一个稳定,封闭的内部空间。
三个路段选择度高的区域集中边缘,可以看出中山路、河街、中华路。少部分南北向的横弄选择度值略高,其中新平路、求知巷、斗富弄、麻石弄、戴家弄是连接东西主街的重要通道。
对街巷里弄进行轴线模型分析,得出整体集成度由里弄到主街,逐渐升高;整体深度值较高,主街畅行无阻,里弄曲折悠长;整体选择度较高,主街四通八达,里弄行人较少。
2.产业链与城市空间关系
景德镇的制瓷业生产链影响着城镇内的每一寸土地。制瓷行业包括原料生产、物资运输、成型烧制、商业销售、商品运输五大板块,其中仅陶瓷原材料和坯体制做又分为七十二个配套服务行业,每个行业自发的聚集在一起形成相应的功能区域,例如:龙船弄、篾丝弄。
陶瓷的源头从高岭村开始,这里制瓷业最重要的原料产地。原料从高岭村周围的矿山中开采出来之后,用水碓研磨再经过几道工序制成不子。不子在东埠镇码头装船,东西走向的东埠古街,街面中间的青石板上清楚可见一条深深的凹槽是独轮车成年累月运送原料留下的车辙。
原料货船顺流而下到达景德镇后,从里市渡码头上岸,用独轮车把不子、釉果,运到以御窑厂官窑生产区或者罗汉肚为主等民窑生产制瓷作坊。
坯体制作完成后就近送到窑炉进行烧制。烧制完成后,一些需要画釉上彩的瓷器到红店进一步进行加工,品质较好的瓷器到瓷器街进行出售,另一些有瑕疵的瓷器则到黄家洲贩卖。
四面八方的客商来进行选购后。最终在市埠渡码头茭草行包装船运输到世界各地。城市功能分区反映出制瓷业生产结构,其生产功能分布特点有助于资源整合形成新的细分行业聚落。
细致的城镇功能分区,形成良好的城镇劳动协作,极大的提高了产业链的生产效率。最终街巷里弄形成组团式的生产空间、聚集式的商业空间、自发式的行业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