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氏宗祠古徽州祠堂建筑的特色古建家

2023/1/19 来源:不详

祠堂出自于商周封建宗法制度,是各姓氏奉祀其祖先神位、举行重大仪式、处理宗族事务、执行族规家法、教育本族子弟的地方。初期的祠堂是建立在墓地上的。墓上的建筑就称为“堂”,而“祠”是对于祖先的一种祭祀的名词。

在汉代宗祠则称为“庙祠”“食堂和“斋祠”。汉人毛亨传日:“春日祠,夏日杓,秋日尝,冬日悉。”清朝文人赵翼在他的书《陔余丛考》卷二十二《祠堂》中提到:“今世士大夫家庙皆日祠堂。”苏东坡《逍遥台》诗自注云:“庄子祠堂在开元,此后或后人因其葬处为主,非漆园时制。”宗祠成为各个宗族追远报本,处理本族事务,体现伦理纲常和族人心中的主要精神标志。

祭祀的过程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朱子言:“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尊卑有别,男女不同严格限制了人们在祠堂中的活动。比如天井中用石板铺设的甬道平时不让人走,祠堂中有正、侧之分,五风楼下中间的大门叫“仪门”。

每座宗祠平时只开中门栏栅门和二道的侧门,只有宗族举办重大活动时,宗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才能从仪门进入,踏上甬道,走上正厅。对整座祠堂空间界定的关键是两道门槛——第一道仪门门槛以及第二道享堂和寝楼之间的那道门槛,门槛由横木或长石制成。

清朝曾对宗祠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吏的宗祠可建厅堂五开间,台阶五级、东西两厅堂各三间、南门两重、东西设侧门。这种等级森严的宗制凸显了程朱理学的伦理纲常的理念,严格体现了“三纲五常的特点。

祠堂建筑格局主次有分,讲究正偏、内外的空间层次,体现了伦理道德的“尊卑位序”原则。祠堂亦是宗法制度的传承,古徽州流行着“相逢不必问姓名,但问高居是何村”的诗句,可见宗祠的重要。在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后,朱熹言三世不修宗谱即为不孝。族人们以宗谱为载体,维系尊卑等级,彰善除恶,形成血脉相连的宗族体系。

“祠堂高耸入云烟,松柏苍苍不记年”,祠堂作为以血缘纽带构建、以祭祀先祖为核心,以文化传承为宗旨的家族的公共空间,里面蕴含了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保护祠堂文化,建造新时代下祠堂文明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

俞氏宗祠的建筑特色

俞氏宗祠位于婺源县东北28公里的汪口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由朝议大夫俞应纶(正三品)入宫后省亲回乡时捐资兴建,属于俞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现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俞氏宗祠为中轴歇山式,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长方形,宽15.6米,纵深42.6米,周环高10米的砖墙,占地面积平方米。

三进院落,前进,门首为木结构五凤楼,歇山顶,青瓦覆盖,俄角高翘。门楼正面,檐下斗拱密布,横枋刻双龙戏珠图案,横枋下面明枋深雕双凤朝阳。门楼里面,前间顶部用木板卷棚,后间平闇天花。由两廊与游亭达正厅,横梁衔接处是围厘米、高厘米的石柱;左右作吊柱支撑的垂柱上端,精雕雌雄狮子相对,栩栩如生。

祠堂中进三间,前、后进各五间,均有天井,共有柱70根,地面、天池、台阶全铺青石板。前、后进走廊两侧有小圆门通花园,花园内遍植花卉绿草,另有百年木挥三棵。

俞氏宗祠以细腻的雕刻工艺见长,凡梁枋、斗拱、脊吻、檐橡、驼峰、雀替等处均巧琢雕饰,有浅雕、深雕、圆雕、透雕形式的龙凤麒麟、松鹤柏鹿、水榭楼台、人物戏文、飞禽走兽、兰草花卉等精美图案百余组,被誉为“艺术殿堂”、“木雕宝库”,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

祠堂是联系一个家族文化的纽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家谱、方志、宗谱一起构成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历史脉络,祖祖辈辈的人通过祠堂来祭拜先祖,传承家风。而作为一族的家族象征,祠堂的修建可谓是处处留心。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古建、建筑行业相关原创内容,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私信)。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30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